[发明专利]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72457.0 | 申请日: | 2022-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27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辛博;欧阳龙;薛维炎;刘行波;程维常;刘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10 | 分类号: | C21B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浩 |
地址: | 10008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冷却 管路 系统 | ||
1.一种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水总管(10);
回水总管(20);
冷却管路,用于与高炉的冷却壁(50)连接以进行换热,包括沿所述高炉的周向布置的m组冷却管道组件,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均包括沿所述高炉的高度方向布置的n组冷却支管,相邻两组所述冷却支管之间连通,位于端部的所述冷却支管分别为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且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进水端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每组所述冷却管道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每组所述冷却支管均并联设置有调节水管,所述供水总管(10)、所述冷却支管和所述调节水管均通过流量调节阀控制给水量,m、n均为不小于2的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总管(20)设置于高炉的顶部,所述供水总管(10)设置于高炉的底部,所述冷却支管为3组,且沿高炉的高度方向从低到高分别为第一冷却支管(41)、第二冷却支管(42)和第三冷却支管(43),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供水总管(10)和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水总管(20)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所述调节水管为补水管(31),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所述调节水管为回水管(33),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通过所述补水管(31)与所述供水总管(1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通过所述回水管(33)与所述回水总管(20)连通;
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设置于所述补水管(31)上的补水调节阀(34),和设置于所述回水管(33)上的回水调节阀(3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所述调节水管为调节管(32),所述补水管(31)与所述回水管(33)之间通过调节管(32)连通;
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设置于所述调节管(32)上的冷却调节阀(3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分区供水管(51)与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补水管(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供水总管(10)和所述第一分区供水管(51)的出水端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通过第二分区供水管(52)与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回水管(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回水总管(20)和第二冷却支管(42)的出水端连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道组件为4组,每条所述冷却管道的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与四块所述冷却壁(5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与四块所述冷却壁(50)连通,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与七块所述冷却壁(50)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在任意相邻两块所述冷却壁(50)之间、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在任意相邻两块所述冷却壁(50)之间,以及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在任意相邻两块所述冷却壁(50)之间均设置有排气阀(53)。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的进水端的进水支管阀(45),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出水端的回水支管阀(46)。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支管(41)、所述第二冷却支管(42)和所述第三冷却支管(43)的进水端和回水端均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检测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
10.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高炉冷却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设置于所述供水总管(10)上的总控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钢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7245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BIM模型的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胸腔镜术中图像处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