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64223.1 | 申请日: | 202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73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茹松楠;王小军;王凯;高翔;张振伟;葛军强;李炳奇;张晓朋;高轩;贺一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定易县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8;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芃和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工 输水 隧洞 复合 衬砌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岩(10),其内壁表面通过喷射混凝土形成喷混面(101);
防渗层(20),与所述围岩(10)间隔设置,且所述防渗层(20)与所述喷混面(10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0);
内衬砌(50),设置于所述防渗层(20)远离所述围岩(10)的一侧;
弹性浆液层(31),设置于所第一间隙(30)内,所述弹性浆液层(31)与所述防渗层(20)和所述围岩(10)共同形成一体的弹性外衬砌结构(40);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弹性外衬砌结构(40)适于缓冲山体水对内衬砌(50)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浆液层(31)由弹性浆液凝结固化而成,所述弹性浆液包括高聚物砂浆、环氧砂浆和聚脲砂浆中的至少其中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砌(50)为钢衬砌或混凝土衬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衬砌(50)为钢衬砌时,所述内衬砌(50)与所述防渗层(2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60),所述第二间隙(60)内通过充填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6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衬砌(50)为混凝土衬砌时,所述内衬砌(50)与所述防渗层(20)之间通过灌浆填充;所述内衬砌(50)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衬防渗膜(51)。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20)包括防渗板(21)和/或外衬防渗膜(22),所述防渗板(21)和/或外衬防渗膜(22)适于与保护混凝土共同固化形成一体的所述防渗层(20)。
7.一种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开挖形成围岩(10),并在围岩(10)洞壁的裂隙部位和渗水部位进行灌浆填充和/或在围岩(10)的内壁表面喷射混凝土,以使所述围岩(10)的内壁表面形成喷混面(101);
S2、支设形成防渗层(20),使得所述防渗层(20)与所述围岩(10)间隔设置,并使得所述防渗层(20)与喷混面(10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0);
S3、在第一间隙(30)冲填弹性浆液以形成弹性浆液层(31),并使得所述弹性浆液层(31)与所述防渗层(20)和所述围岩(10)共同形成一体的弹性外衬砌结构(40);
S4、支设内衬砌(5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当所述内衬砌(50)为钢衬砌时,在支设内衬砌(50)过程中使得所述内衬砌(50)与所述防渗层(2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60),并且在所述第二间隙(60)回填混凝土并形成混凝土层(6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当所述内衬砌(50)为混凝土衬砌时,在完成内衬砌(50)支设后,在所述内衬砌(50)与所述防渗层(20)之间进行灌浆填充,并在所述内衬砌(50)的内表面设置内衬防渗膜(51)。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工输水隧洞复合衬砌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支设形成防渗层(20)前,对所述防渗层(20)进行预制,通过将防渗板(21)和/或外衬防渗膜(22)与保护混凝土共同固化形成一体的所述防渗层(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定易县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定易县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6422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