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焚烧炉底渣全量化再生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8552.0 | 申请日: | 2022-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10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4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珍;辛芳;王博;肖诚斌;胡明;胡利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7/28 | 分类号: | C04B7/28;C04B20/02;C04B18/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炉底渣全 量化 再生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炉底渣全量化再生利用方法,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垃圾焚烧炉底渣经过磁选、涡流分选处理,提取垃圾焚烧炉底渣中有价金属,实现金属相与渣相分离,金属相回收利用,渣相高值化利用于建材。渣相经筛分获得细集料和粗集料,细集料经球磨活化后复配水泥熟料、石灰石和石膏经混合均匀后得到LC3低碳胶凝材料,粗集料与LC3低碳胶凝材料高值化利用于高性能透水砖、保温砌块、混凝土。本发明实现了垃圾焚烧炉底渣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具有流程短、无污染、易于产业化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底渣全量化再生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炉底渣是垃圾焚烧产生的主要残留物,其占比高达80%~ 90%,主要是由熔渣(60 %~62%)、陶瓷(10%~12%)、砖石(7%~9%)、金属制品(4%~6%)和玻璃(2%~5%)构成,还含有少量的塑料、纸张、木头等有机物。焚烧炉底渣经过除铁、除有色金属、破碎、筛分、水洗等一系列预处理工艺后,颗粒特点是粒径偏大(0.60~4.75 mm),细粉含量较低(0.075mm以下颗粒5%),主要化学成分为 SiO2、Al2O3等,其成分特点有助于提高部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在建材领域具有资源化利用潜力。在建材领域,水泥工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LC3低碳胶凝材料即石灰石煅烧黏土胶凝材料,付立娟在发表的《新型低碳水泥LC3的应用前景》论文中指出通过火山灰反应和石灰石-黏土的相互作用增强了胶凝材料的性能,可减少30%的CO2排放和水泥生产中15%~20%的能耗。LC3低碳胶凝材料为大规模生产低碳水泥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有前景、具有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发展相当的低熟料水泥,也为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用低热、低成本胶凝材料提供了一种方法,为开发区创造了更为经济可行的材料。
垃圾焚烧炉底渣无害化处置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能耗高、工艺流程长、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因此,急需研发一种绿色环保、工艺简单、可操作性强、高附加值的垃圾焚烧炉底渣无害化、高值化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焚烧炉底渣全量化再生利用方法,不仅可以提取有价金属,还能将垃圾焚烧炉底渣利用于LC3低碳胶凝材料、透水砖、保温砌块和混凝土,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
技术方案:一种垃圾焚烧炉底渣全量化再生利用方法,将垃圾焚烧炉底渣经过磁选、涡流分选处理,提取垃圾焚烧炉底渣中的有价金属,实现金属相与渣相分离;渣相经筛分获得细集料和粗集料,细集料经球磨活化后复配水泥熟料、石灰石和石膏得到LC3低碳胶凝材料,粗集料与LC3低碳胶凝材料复配得到透水砖、保温砌块或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方法具体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磁选和涡流分选:分选垃圾焚烧炉底渣中的有价金属;
步骤2.筛分:筛分粒径≤0.16mm的细集料S1、0.16mm 粒径2mm的粗集料S2和粒径≥2mm的粗集料S3;
步骤3. 将细集料S1球磨后与水泥熟料、石灰石和石膏复配得到LC3低碳胶凝材料;
步骤4.将所述LC3低碳胶凝材料与粗集料S2复配得到混凝土或保温砌块;将所述LC3低碳胶凝材料与粗集料S3复配得到透水砖。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球磨后的细集料S1与水泥熟料、石灰石和石膏的质量比为(20~40):(40~60):(10~20):(5~15)。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采用磁选机进行磁选,金属铁去除率≥95%。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采用涡流分选机进行涡流分选,有色金属去除率≥95%。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采用球磨机进行球磨活化,球磨后粒径≤0.0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光大环境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85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