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FID的无人机全生命管理周期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5347.9 | 申请日: | 202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28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柳儒达;李喆;高林林;曾祥峰;张凌玮;于滨;单文轩;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急管(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云道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230 | 代理人: | 陈兰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rfid 无人机 生命 管理 周期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FID的无人机全生命管理周期管理系统及方法,涉及无人机管理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前端数据采集模块、信息传输模块、业务管理模块和后台数据云平台。用户连接管理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进行人脸识别和IP地址定位,如账户名密码正确,且人脸识别和IP地址定位通过,激活相应的管理模块,管理员根据业务需求进入对应模块进行操作;否则,强制退出数据库。操作完成后,退出系统,系统自动记录本次访问操作。本发明通过RFID电子标签身份的绑定与识别功能,增强了溯源能力,实现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实时调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的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机发展比较迅速,但目前存在无人机监管流程不够完善且过于繁琐,全生命周期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无人机“黑飞”现象频繁,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且出现事故难以准确定位责任人。随着无人机交易量的增多,人力登记的精确度和速度得不到保障。并且无人机在售卖与登记过程中,部分手续不完整,导致法律依据不够清晰。这就使得溯源能力比较薄弱,无人机监管方和相关部门监管困难。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可以实现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可以实现智能体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等。物联网远距离标识技术,自动获取被识别物体的相关信息,之后将信息传递给计算机系统进行后续处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物联网RFID远距离识别技术实现无人机身份的唯一认证。通过RFID标签与无人机的一一绑定,可以准确溯源责任人。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结合相关技术,本发明建立一种实现物联网远距离识别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和方法,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RFID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无人机身份信息与RFID电子标签一一绑定,准确溯源,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RFID的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包括:前端数据采集模块,信息传输模块,业务管理模块和后台数据云平台。
前端数据采集模块通过RFID读写器实现对无人机RFID电子标签内置芯片射频信号的采集。前端数据采集模块包括RFID读写器、无人机库房门禁、手持机、二维码设计识别系统。
RFID读写器由收发机、微处理器、天线和射频接口组成。RFID读写器采用超高频阅读器产生射频信号并经由天线发送,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扫描范围后,标签内部的感应元件产生感应电流,成为“开”状态。此时电子标签被激活,产生射频信号并通过内置的射频天线发射出去。读写器器感应到射频信号,通过内部系统将信号传输到信号处理模块。读写器对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将信息传入到业务管理模块。无人机库房门禁装备有RFID扫描通道。无人机出入库时会激活RFID电子标签,实现出入库的自动管理登记。手持机采用自动对焦镜头的工业级PDA。手持机射频模块同样采用超高频频段,读写距离可以达到2.5-1000cm。手持机嵌入二维码扫描识别模块,对库房的二维码扫描之后,可以实时显示库房现存无人机数量和状态信息。二维码设计识别系统采用嵌入式开发技术,开发后安装到到手持机或客户端app上。手持机或客户端app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手持机或客户端app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即可获得无人机剩余数量与保养周期等的直观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传输模块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传输两种方式。局域网传输方式包括以太网、WIFI、蓝牙和摄像头;广域网传输方式主要包括4G/5G,覆盖范围更大。无人机出入库阶段使用局域网传输信息,无人机生命周期的其它阶段采用局域网和广域网相结合的信息传输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急管(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中急管(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53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