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及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22379.3 | 申请日: | 202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55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梁景恒;郑自芹;张中东;张大江;徐智宝;滕全全;董园园;孙少霖;张涛;张子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烟台分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24;G01N19/04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苏红红 |
地址: | 264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胶 修复 模具 性能 测试 评价 方法 | ||
1.一种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1)和侧挡板(3),所述模具本体(1)上设有若干贯通槽(4),所述贯通槽(4)贯通所述模具本体(1)的上端面、下端面和一侧面,所述侧挡板(3)挡设在与所述贯通槽(4)贯通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1)为长方体结构,所述贯通槽(4)为正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本体(1)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槽(4)内喷涂有防止粘接的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槽(4)的上端包括第一上边缘(401)和第二上边缘(402),所述贯通槽(4)的下端包括第一下边缘(403)和第二下边缘(404),所述贯通槽(4)的第一上边缘(401)、第二上边缘(402)、第一下边缘(403)和第二下边缘(404)均采用圆弧结构(10)。
6.一种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步骤如下:
1)制作原始接头(5):首先将多块衬板(2)间隙置于试验台上,所述试验台上的排布的衬板(2)的数量及间距与所述所述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上的贯通槽(4)相适配,然后将所述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放于衬板(2)之上,所述侧挡板(3)挡设在所述贯通槽(4)的侧面,将结构胶装入所述贯通槽(4)内,在所述贯通槽(4)的上方放置另一衬板(2),相向挤压所述贯通槽(4)上方和下方的衬板(2)以及侧挡板(3),将多余的结构胶从所述贯通槽(4)内挤出,待结构胶凝固后将所述侧挡板(3)移开,从贯通槽(4)的侧面将带有衬板(2)的原始接头(5)从所述模具本体(1)上取出;
2)切割:将步骤1)中得到的原始接头(5)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块原始胶块(6);
3)表面处理:对从步骤2)中得到的所述原始胶块(6)的切割面进行改善粘结性的表面处理;
4)修复:将原始胶块(6)放置至所述结构胶修复用的模具的贯通槽(4)内,放置侧挡板(3),然后利用修复结构胶将所述贯通槽(4)的剩余空间填满,在放置修复结构胶的一侧覆盖衬板(2)并按压衬板(2)和侧挡板(3),以确保修复结构胶与原始胶块(6)的切割面充分接触,同时确保修复结构胶与覆盖在修复结构胶上的衬板(2)充分接触,待修复结构胶凝固后得到原始胶块(6)与修复胶块(7)相结合的修复接头(8);
5)试验验证:然后对从步骤4)中得到的所述修复接头(8)进行拉伸试验或剪切试验,并记录破坏位置;
6)评价方法:根据破坏位置判断所述修复接头(8)的性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表面处理为等离子处理,采用等离子发生器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焦距为10mm,处理时间为10~15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表面处理为活化剂处理或底涂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结构胶样块的切割面进行表面处理后的三十分钟以内进行步骤4)的修复过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胶修复后的性能测试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原始胶块(6)与修复胶块(7)相结合的结合面为修复界面(9),在步骤6)中,修复接头(8)强度不低于原始接头(5)强度,不论破坏界面在何位置,满足要求;修复接头(8)强度低于原始接头(5)强度,破坏于修复界面(9),但满足要求;修复接头(8)强度低于原始接头(5)强度,破坏于修复胶块(7)或修复胶块(7)与衬板(2)粘接界面,但满足服役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烟台分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烟台分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2237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