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混凝土电线杆的钢筋绑扎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211514404.3 | 申请日: | 202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8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唐定强;张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27/12 | 分类号: | B21F27/12;B21F2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刘永来 |
地址: | 551206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混凝土 电线杆 钢筋 绑扎 平台 | ||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电线杆制作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凝土电线杆的钢筋绑扎平台,其包括支架、固定爪、活动爪,活动爪为镂空状且装有液压油,在活动爪与钢筋笼圆盘的贴触部设置多个通孔,通孔内滑动连接第一滑块,活动爪上滑动连接下压块,固定爪上转动连接支撑杆,通过支撑杆转动带动下压块挤压液压油,使得第一滑块上的滚珠贴触钢筋笼圆盘,同时支撑杆将活动爪转动,使得钢筋笼能够顺利取下。本方案解决了现有钢筋捆扎平台定位钢筋笼接触部不稳定且拆卸钢丝笼费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电线杆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电线杆的钢筋绑扎平台。
背景技术
混凝土电线杆是由钢筋笼骨架和混凝土浇注凝固后组成的空心筒体。电线杆的钢筋笼骨架是电线杆质量的基础。制作时,首先将多根横筋的两端穿入圆盘以形成筒状结构,其次将弯折成螺旋状的加强筋套接在筒体外,然后水平放置筒体,将筒体两端的圆盘分别固定在捆扎平台上,最后将多个加强环沿筒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放置在筒体的内部以对筒体支撑定型,再人工捆扎铁丝将螺旋加强筋、加强环、横筋的交叉处固定,最终形成钢筋笼骨架成品。
在当前的中小型电线杆生产厂家中,捆扎平台多为简易改装的工装夹具,包括支架、固定爪和活动爪,固定爪与活动爪为方钢结构,两爪平行且水平穿过支架,固定爪位置不变,通过活动爪在支架内移动来调节两爪之间的间距,缩短两爪之间的距离使得圆环能够套接在两爪上,再移动活动爪增大两爪的间距,两爪从内部贴触圆环内壁,将圆环卡接在支架上,上述结构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放置钢筋笼骨架的平台两端,从而从两端固定钢筋笼骨架。
上述方案存在的缺陷在于:1、通过固定爪将圆筒的两端抬接,活动爪与圆盘的内壁贴触,仅能起到初步定位圆筒的作用,其固定牢固程度与圆盘内壁跟活动爪贴触部的摩擦力大小有关,需要用非常大的作用力将活动爪卡在圆筒上,否则工人在进行多点多角度用力捆绑钢丝时会导致圆筒晃动或转动,从而导致骨架上的加强筋、加强环等分布不均匀,电线杆骨架各处强度不相同,骨架质量不达标;2、为了保证固定稳固,需要人工采用较大的力撑开两爪之间的距离,将钢筋笼卡在两爪上,拆卸时需要人工用工具敲打活动钢筋笼再取下,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电线杆的钢筋绑扎平台,以解决现有钢筋捆扎平台定位钢筋笼不稳定并且拆卸钢丝笼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混凝土电线杆的钢筋绑扎平台,包括固定爪、活动爪及支架,所述固定爪水平固定在支架内,固定爪远离钢筋笼的一端设有可转动的支撑杆,活动爪位于固定爪的下方且铰接在支架上,活动爪内部中空形成容纳腔,活动爪的容纳腔内填充有液压油,容纳腔连通有外设的补油组件,活动爪远离钢筋笼的一端内滑动连接可与支撑杆贴触的下压板,下压板的下表面与容纳腔底面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活动爪与钢筋笼圆盘的贴触部设有贯穿活动爪内壁的通孔,通孔内滑动密封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头部卡接有可转动的滚珠,第一滑块底部与通孔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本方案的基本原理为:需要取下卡接在两爪上的钢筋笼时,支撑杆顺时针转动并抵触下压板,下压板向下滑动并挤压容纳腔内的液压油,液压油带动通孔内的第一滑块朝圆盘表面移动,第一滑块头部的滚珠与圆盘点接触,支撑杆继续转动带动活动爪顺时针转动,活动爪与固定爪之间距离减小,钢筋笼得以取下。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现有技术中每捆绑一个新的钢筋笼骨架都需要工作人员手动调整活动爪,为了将钢筋笼牢固地卡接在活动爪上,工作人员需要费很大的力固定,拆卸时圆盘与活动爪的摩擦力也非常大,装卸不便,本方案利用杠杆的原理,通过转动支撑杆来调节活动爪的角度,结构简单。
2、,当活动爪转动时,钢筋笼圆盘与活动爪接触部的摩擦力大,本方案在接触部位开设通孔,在通孔内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当活动爪上的下压板受抵触时,液压油将第一滑块推出,从而使得滚珠与圆盘接触部点接触,利用滚珠转动使圆盘与活动爪更易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5144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