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92613.2 | 申请日: | 2022-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6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元;甘田;谢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图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7/06 | 分类号: | G01B17/06;G01N29/07;G01N29/11 |
代理公司: | 杭州创智卓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4 | 代理人: | 彭菊凤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管道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和装置。该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包括:对待测物体在第一探测方向输出第一探测信号,并获取第一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一振动强度和第一振动时长;对待测物体在第二探测方向输出第二探测信号,并获取第二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二振动强度和第二振动时长;依据第一振动强度、第一振动时长、第二振动强度和第二振动时长确定待测物体的形状;依据形状确定待测物体是否为地下线缆。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实现在对地下施工时准确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地下管线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下管线越来越多,当遇到需要新的施工建设时,对原有的地下管线的破坏就成为了施工过程中的难题,因此需要对地下管线的精准定位。
其中,传统的定位方法、信号示踪法,只能判断对地下管线位置进行粗略估计,如需进一步地精确探测,还需要人工进行钻探,在钻探得到初步目标之后,还需判断该初步目标是否为地下管线,在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获取该地下管线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但是在钻探过程中,常常会钻探到岩石、废旧物体等硬物,因此需要判断是管线还是岩石。对于岩石可以更换钻头进行深入钻探,对于地下管线,需要立刻停止钻探,并标记该地下管线位置。因此判断是岩石还是地下管线,是当下最难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部分非金属管线采用水泥外壳的,很难判断是岩石还是地下管线。
针对上述由于现有技术中无法在对地下施工时准确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地下管线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和装置,以至少解决由于现有技术中无法在对地下施工时准确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地下管线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管道定位的装置,包括:探头、探测杆和信号处理器,其中,探头位于探测杆的探测部;信号处理器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源,至少两个振动源与探头连接,用于通过至少两个振动源生成至少两个探测信号,将至少两个探测信号传输至探头;探头,用于分别依据至少两个预设探测方向对待测物体输出至少两个探测信号,获取至少两个探测信号对应的振动强度和振动时长,并将振动强度和振动时长返回信号处理器,以使得信号处理器依据振动强度和振动时长确定待测物体的形状,依据形状确定待测物体是否为地下线缆。
可选的,探头包括:振动信号监测单元,其中,振动信号监测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探测信号在对应预设探测方向的振动强度和振动时长。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管道定位的方法,包括:对待测物体在第一探测方向输出第一探测信号,并获取第一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一振动强度和第一振动时长;对待测物体在第二探测方向输出第二探测信号,并获取第二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二振动强度和第二振动时长;依据第一振动强度、第一振动时长、第二振动强度和第二振动时长确定待测物体的形状;依据形状确定待测物体是否为地下线缆;其中,第一探测方向为预设坐标系中的第一轴向,第二探测方向为预设坐标系中的第二轴向,第一轴向和第二轴向互相垂直。
可选的,在对待测物体在第一探测方向输出第一探测信号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将探测杆设置于垂直待测物体的水平表面;将水平表面的延伸方向设定为预设坐标系的第一轴向;将探测杆的纵向延伸方向设定为预设坐标系的第二轴向。
可选的,获取第一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一振动强度和第一振动时长包括:在第一振动强度包括第一子振动强度和第二子振动强度,第一振动时长包括第一子振动时长和第二子振动时长的情况下,通过振动信号监测单元获取在第一探测方向处的第一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一子振动强度和第一子振动时长;以及,获取在第二探测方向处第一探测信号对应的第二子振动强度和第二子振动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图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图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926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