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用于核素识别的智能化医用活度计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84332.2 | 申请日: | 2022-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55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京隆;陈鑫;杨洪;沈晖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1/161 | 分类号: | G01T1/161;G01T1/202;G01T1/24;G01T1/178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德明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60 | 代理人: | 陈瑶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核素 识别 智能化 医用 活度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核素识别的智能化医用活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度计包括探测器、电子学系统和智能化核素识别与活度测量软件,所述探测器包括电离室探测器和NaI(Tl)探测器,所述电子学系统包括电流测量电子学模块、能谱测量电子学模块、电源分配模块以及数据汇总模块,所述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通过同轴电缆连接,所述电子学系统与智能化核素识别与活度测量软件通过USB连接。本发明的提出解决了电离室活度计不能识别核素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采用大体积NaI(Tl)活度计带来的高成本及超高计数率问题,较于传统的电离室活度计的活度测量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用于核素识别的智能化医用活度计。
背景技术
随着核医学的快速发展,在临床诊疗和治疗中,放射性药物得到广泛运用,放射性医用活度计是测量放射性核素活度的专用设备。目前公知的活度计按照探测器的类型分为气体探测器活度计和闪烁体探测器活度计两种。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医用活度计为电离室活度计。
当前医院中活度计几乎都是采用电离室活度计,然而电离室活度计只能用来测量核素活度,不能进行核素识别,同时在测量不同种类的放射性药物时,需要选择正确的核素按钮或者菜单,才能使活度的读数正确,这个过程较为复杂,且可能发生错误,导致活度读数的错误,可能造成误诊甚至医疗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用于核素识别的智能化医用活度计解决了电离室活度计不能识别核素、操作流程复杂以及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采用大体积NaI(Tl)活度计带来的高成本及超高计数率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用于核素识别的智能化医用活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度计包括探测器、电子学系统和智能化核素识别与活度测量软件,所述探测器包括电离室探测器和NaI(Tl)探测器,所述电子学系统包括电流测量电子学模块、能谱测量电子学模块、电源分配模块以及数据汇总模块,所述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通过同轴电缆连接,所述电子学系统与智能化核素识别与活度测量软件通过USB连接,所述电流测量电子学模块的输入端与探测器连接,其输出端与数据汇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能谱测量电子学模块的输入端与探测器连接,其输出端与数据汇总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分配模块分别与电流测量电子学模块、能谱测量电子学模块和数据汇总模块连接,所述数据汇总模块的输出端与智能化核素识别与活度测量软件连接。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电离室探测器测量核素活度,同时利用NaI(Tl)探测器测量核素能谱,对测量的能谱进行识别,从而分辨不同核素,同时本方案的提出简化了复杂的操作流程,使得整个系统操作更加简便。
进一步地,电离室探测器采用井型结构,且采用总体尺寸为外直径145mm,内直径47.5mm,高270mm,两极为厚度3mm的不锈钢同心轴圆柱体的几何结构,圆柱体结构内充有6.5atm的由70%Kr和30%Xe组成的混合惰性气体。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离室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降低核素放置在内壁不同位置的几何效率误差,充入的混合惰性气体浓度能够满足活度在10μCi~1Ci(Tc-99m)的测量范围要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操作失误率。
进一步地,活度计还包括源托和放射源,所述放射源置于源托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源托置于电离室探测器同心轴圆柱体几何中心,所述NaI(Tl)探测器置于电离室探测器下方轴线中心位置,所述电子学系统置于NaI(Tl)探测器下方位置。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传统电离室探测器的基础上加入NaI(Tl)探测器,弥补了传统电离室探测器不能识别核素的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843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