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混结合段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71915.1 | 申请日: | 202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61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上官兵;苏庆田;苏航;王盛云;张国萱;卢雯丽;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冶建施工图审查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12;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刘文卓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 ||
本发明用于桥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混结合段,所述钢混结合段用于设在混凝土过渡段和钢梁过渡段之间,所述钢混结合段包括混凝土现浇段和钢梁连接段,所述混凝土现浇段用于连接所述混凝土过渡段;所述钢梁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钢梁过渡段,所述钢梁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混凝土现浇段,沿着主梁的主压应力方向,所述钢梁连接段与所述混凝土现浇段的连接面设为台阶型结构,所述台阶型结构上设有承压钢板。结合面呈台阶形的钢混结合段,能够有效改善结合面两侧的主梁抗弯刚度和抗剪刚度的突变,有效改善应力集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桥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混结合段。
背景技术
作为桥梁建设的主要材料,钢和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相近,经济性好,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混合结构梁桥上,钢-混混合结构梁桥成为混合结构梁桥的主流。但钢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结构刚度上存在一定差异,钢混结合部往往成为结构的薄弱点,其构造与受力性能一直是混合结构梁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绝大多数钢-混混合结构梁桥采用结合面呈直线形的钢混结合段,存在刚度突变的问题,易产生行车不平顺和后期开裂等病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混结合段,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混结合段,所述钢混结合段用于设在混凝土过渡段和钢梁过渡段之间,所述钢混结合段包括混凝土现浇段和钢梁连接段,所述混凝土现浇段用于连接所述混凝土过渡段,所述钢梁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钢梁过渡段,所述钢梁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混凝土现浇段,沿着主梁的主压应力方向,所述钢梁连接段与所述混凝土现浇段的连接面设为台阶型结构,所述台阶型结构上设有承压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合面呈台阶形的钢混结合段,能够有效改善结合面两侧的主梁抗弯刚度和抗剪刚度的突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承压钢板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竖直段连接,所述承压钢板的水平段倾斜角度为10~1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承压钢板的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竖直段之间设倒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混凝土现浇段包括钢格室混凝土顶板、钢格室混凝土底板和钢混腹板,所述钢格室混凝土顶板和所述钢格室混凝土底板水平设置,沿着竖直方向,所述钢格室混凝土顶板和所述钢格室混凝土底板错开,所述钢格室混凝土顶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混凝土过渡段和所述钢梁连接段,所述钢格室混凝土底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混凝土过渡段和所述钢梁连接段,所述钢混腹板竖直设置,所述钢混腹板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钢格室混凝土顶板和所述钢格室混凝土底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钢格室混凝土顶板、钢格室混凝土底板均为双壁板结构,所述双壁板结构包括上壁钢板、下壁钢板、承压端板和U型PBL钢板,所述上壁钢板、下壁钢板、承压端板和所述U型PBL钢板合围形成钢格室,所述上壁钢板上预留混凝土灌注孔,所述钢格室内部填充混凝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上壁钢板、下壁钢板和所述承压端板内侧均设有剪力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U型PBL钢板上纵桥向间隔设有多个孔位,各个所述孔位中穿设横向预应力束或普通钢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钢格室内设有纵向预应力束,所述纵向预应力束锚固在所述承压钢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钢混结合段,所述钢混腹板包括外壁钢腹板、内壁钢腹板和混凝土腹板,所述混凝土腹板设在所述外壁钢腹板和所述内壁钢腹板之间,所述外壁钢腹板与钢梁连接段的腹板连为一体,所述内壁钢腹板靠近所述承压钢板的一侧为锯齿形,所述内壁钢腹板靠近混凝土梁过渡段的一侧为直线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冶建施工图审查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冶建施工图审查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719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