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62548.9 | 申请日: | 202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19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武金丹;郭晓峰;邴威瀚;任丽君;雍学勇;刘喆;董长帅;王聪;王元平;刘新伟;杨克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26 | 分类号: | C08G69/26;C08G69/3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于德江 |
地址: | 3004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丁二胺 高温 尼龙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生产方法。以丁二胺和有机二元酸为原料,依次经过成盐、预缩聚和固相后缩聚等步骤,得到分子量高、粘度高、色度优的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其中,采用两段式固相缩聚的方法,可以减少在高温条件下的停留时间,降低丁二胺的挥发和发生环化脱氨等副反应而带来的影响,提高聚合效率。采用特殊的固相缩聚反应器,实现了预聚物均匀受热,保证了产品的色度。利用该专利方法制得的高温尼龙,在特性粘度、色度等指标上有明显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合成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以丁二胺为原料的高温尼龙,如尼龙46、尼龙4T等,是一类耐热性能极强的特种材料,是目前成熟的工业化高温尼龙产品。以尼龙46为例,其熔点高达278~295℃,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63℃,同时具有硬度高、韧性好、耐磨、抗蠕变、抗冲击、抗疲劳、抗氧化、耐水解、耐油、耐溶剂、电绝缘等优点。基于以上特性,尼龙46可以应用在电子、电气、汽车、机械等行业中。例如,在汽车工业中,尼龙46可用来制造汽车的空气管理系统零部件、涡轮增加系统零部件、电气系统零部件、底盘零部件、动力总成部件、制动系统零部件、照明系统零部件等。在节能减排背景下,汽车轻量化要求不断提高,尼龙46和尼龙4T等高温尼龙可以替代金属零部件,在汽车工业中前景广阔。
然而,以丁二胺为原料的高温尼龙具有较高的聚合难度,当反应条件出现偏差时,容易导致聚合度和分子量偏低。一方面,与己二胺、对苯二胺、对苯二甲胺等二胺单体相比,丁二胺沸点低,更容易挥发和发生环化脱氨等副反应;另一方面,含丁二胺结构的低聚物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热降解、氧化等副反应,导致分子量偏低,产品发黄明显。
除此之外,在尼龙的合成中,胺酸摩尔比、聚合温度、聚合压力、聚合时间、搅拌速率和熔体粘度等,都对聚合效果有较大影响。例如,当胺酸摩尔比偏高或偏低时,意味着酸或胺过量,容易造成封端而影响聚合度。聚合温度偏低时,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时间增长;聚合温度过高,则会引发热降解等副反应。
与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界面聚合等其它聚合方法相比,固相聚合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固相聚合在聚合物熔点以下进行,温度较低,抑制了副反应,减少了能耗。其次,固相聚合的原料是固体颗粒,不存在有机溶剂,降低了泄露风险和对环境的危害,无需溶剂回收。第三,与熔融聚合相比,固相聚合不存在后期搅拌困难的问题,降低了能耗。由于高温尼龙具有熔点高、熔体粘度高等特点,尤其适合使用固相聚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生产方法。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可以通过优化后的聚合工艺参数,按照合理的聚合流程,得到基于丁二胺的分子量较高的高温尼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丁二胺的高温尼龙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成盐步骤:将有机二元酸溶于水中,再缓慢滴加丁二胺,控制滴加终点pH,形成质量分数为50%的盐溶液;
S2.预缩聚步骤:将步骤S1得到的盐溶液进行预缩聚反应,脱除水的同时,逐步形成低聚体;经过降温、切粒过程,得到预聚体粉料或粒料;
S3.固相后缩聚步骤:将步骤S2得到的预聚体粉料或粒料进行两段式固相后缩聚,得到高分子量的尼龙产品;上述两段式固相缩聚为低温段缩聚和高温段缩聚,低温段缩聚和高温段缩聚反应使用的反应装置包括: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转鼓反应器或带搅拌的反应釜。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中,成盐步骤的温度为40~100℃,滴加终点pH为7.60~8.6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1中,所述成盐步骤的温度为6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625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