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的评估测试方法及其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61524.1 | 申请日: | 2022-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87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梁卓;刘德龙;黄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63 | 分类号: | G01N21/3563;G01N21/01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87 | 代理人: | 梁超 |
地址: | 51811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铝塑膜 内层 性能 评估 测试 方法 及其 工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的评估测试方法及其工具,属于锂电池软包领域。该方法包括制备聚烯烃窗片和改性酸窗片作为标准样,使用工具将聚烯烃窗片和改性酸窗片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傅里叶红外分析,得到不同接枝率下的红外光谱,并根据红外光谱中预定波长处的吸光度建立吸光度‑接枝率工作曲线;对待测铝塑膜内层胶进行分离提纯后,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确认其主体聚合物组分和预定波长处的吸光度,代入工作曲线求出接枝率,并对求得的接枝率进行验证。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铝塑膜内层胶接枝率进行定量分析,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铝塑膜内层胶主剂本体的性能,且便于对不同类型的铝塑膜内层胶进行横向比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软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的评估测试方法及其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尤其是软包锂电池市场的拓展,其主要材料铝塑膜的使用量迅速增加。对于市面上的铝塑膜而言,其性能主要源自直接接触电解液的PP层。由于PP成膜技术发展水平较高,铝箔本身工艺较为先进,因此铝塑膜性能的关键表现为PP层与铝箔层粘接剂的性能。即行业内常说的铝塑膜内层胶的性能。
市面上的铝塑膜内层胶多如繁星,关于如何评价不同内胶的优劣,目前市面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法,即使用胶水,以胶水在标准样条上产生剥离力的多少进行对比,以直接生产铝塑膜的方式进行验证与评估。直接法测试铝塑膜内层胶的优势在于直观明了,能够直接通过剥离力、耐电解液、热封性能等方面直接反馈该内层胶在铝塑膜制造上是否合适。
但铝塑膜内层胶作为一种双组分胶黏剂,固化剂的使用比例、固化条件、涂布浓度等参数将会影响内层胶的具体性能,这就导致使用直接法进行测试时,能且仅能对某一特定参数下的内层胶性能进行分析。在此之上使用直接法测试铝塑膜内层胶需要消耗铝材及其它耗材,实验成本较高。最重要的一点,使用直接法对内层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内层AB胶在配比后性能的差异,未切实针对主剂本体进行分析,直接将直接法测试结果等效为内层胶主体的性能有失偏颇。
以铝塑膜内层胶而言,其主体成分为酸改性聚烯烃类材料,主体为聚丙烯基类材料,但依据不同使用情况,有采用乙烯基共聚,丁烯段共聚等不同衍生物存在。改性酸一般为马来酸酐,偶有丙烯酸,其它酸类几乎不使用。因此如能精确判断酸改性聚烯烃的酸性基团接枝率,即可有效表征内层胶主剂的活性基团比例与极性程度,进而表征其作为内层胶性能潜力水平。
目前学术界表征酸改性接枝率的主要方法为滴定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于酸改性产品,其定量精确,所需仪器较少。但对于铝塑膜内层胶而言,由于其主体使用的聚丙烯基类材料不同,使用滴定法只能对同一种胶的不同批次进行检验,对于不同公司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胶,缺乏横向比较能力。而另一种方法,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进行接枝率分析,又由于胶膜厚度,测试胶量以及均匀性控制等问题,通常只使用在官能表征方向,即定性而不定量分析。而使用ATR法进行此分析,由于反射吸收偏弱,在差异较小时工作曲线偏移较大,仍旧会存在失真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的评估测试方法及其工具,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定量分析铝塑膜内层胶接枝率,根据接枝率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进行评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铝塑膜内层胶性能的评估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不同规格的标准样窗片
配制预定浓度的聚烯烃标准溶液和改性酸标准溶液;将预定体积的所述聚烯烃标准溶液均匀涂布于处理好的窗片上,烘干后得到聚烯烃窗片;按照与所述聚烯烃标准溶液相同的涂布厚度将不同质量的所述改性酸标准溶液分别涂布于不同的处理好的窗片上,烘干后得到不同规格的改性酸窗片;所述改性酸窗片上涂布的改性酸的质量占所述聚烯烃窗片上涂布的聚烯烃的质量的1-100%;
(2)建立吸光度-接枝率工作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615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