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59603.9 | 申请日: | 2022-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8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 发明(设计)人: | 颜莹莹;黄荣敏;张雨晨;张浩;成浩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06;E03F5/14;E03F3/02 |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黎泽洲 |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截污消能型 分离 道路 雨水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截污斗(1)、消能机构(2)、排水管(3)和回流管(4);所述消能机构(2)的进水端与截污斗(1)的底部连通,回流管(4)的进水口位于截污斗(1)外的斗壁一侧,回流管(4)的排水口与排水管(3)径向连通,排水管(3)的排水口侧向垂直于消能机构(2);消能机构(2)下端的扩散板(24)的高度位于排水管(3)的进水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截污斗(1)为上端开口的中空筒形结构,位于筒底和筒壁上设置多个过滤孔(11),筒底上的多个过滤孔(11)皆位于消能机构(2)的进水端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截污斗(1)的开口端向外延展形成斗肩(12);平板结构的支座(13)下侧的支脚位于斗肩(12)外侧,支座(13)下侧面压持在截污斗(1)的开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座(13)上侧面的环槽内配合有雨水篦(14),雨水篦(14)的格栅位于支座(13)的通孔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斗肩(12)的侧面设置两个相互对称的轴孔,U型结构的提拉把(15)的开口端与轴孔配合并绕该轴孔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消能机构(2)包括中空锥形结构的集水斗(21),集水斗(21)横截面较小的下端连通直管段(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直管段(22)的下端设置多个悬垂索(23),扩散板(24)与悬垂索(23)连接固定,扩散板(24)上侧面与直管段(22)下端面相互平行且不接触形成扩散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悬垂索(23)为弹性索,在受到冲击后带动扩散板(24)向上回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管(3)和回流管(4)相互垂直,回流管(4)上端的进水口向一侧弯折偏转朝向截污斗(1)。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截污消能型分离式道路雨水口装置的截污消能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排水管,将排水管(3)安装于雨水井室的井壁上;排水管(3)侧向垂直于井壁,排水管(3)的高度高于井底的高度;此步骤中,井底与排水管(3)进水口之间的空间形成沉泥槽;
S2,安装回流管,将回流管(4)安装于井壁内,回流管(4)下端与排水管(3)径向连通,回流管(4)下端与雨水井室连通;
S3,安装截污斗,将截污斗(1)置于雨水井室内,斗肩(12)与雨水井室上端的槽口配合并由该槽口承托支撑;此步骤中,消能机构(2)与截污斗(1)已连接成一个整体,消能机构(2)悬垂于雨水井室内,排水管(3)的进水口朝向消能机构(2)下端;
S4,压持限位,先转动提拉把(15)使其位于雨水井室上端的槽口内,再将支座(13)扣合在截污斗(1)的斗肩(12)上,雨水篦(14)与支座(13)上侧面的环槽配合;此步中,支座(13)对截污斗(1)形成压持并限位;
S5,截污,雨水裹挟细小杂物颗粒穿过雨水篦(14)的栅格和支座(13)的通孔进入截污斗(1)内,污水从截污斗(1)的过滤孔(11)外泄进入雨水井室内,细小杂物颗粒被阻挡在截污斗(1)内;此步中,进入雨水井室内的污水裹挟的泥浆逐渐沉向沉泥槽底部与原沉积的泥浆形成新的泥浆层;
S6,消能,在S5中,部分污水从截污斗(1)底部进入消能机构(2)的集水斗(21)中,由锥形结构的集水斗(21)收集形成势能,再垂直下泄冲击扩散板(24),由扩散板(24)将污水引导向雨水井室内的四周扩散消能;此步骤中,消能后的污水落入沉泥槽时减小了对新沉积的泥浆层的冲击,避免污泥随污水进入排水管(3)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在污水的冲击下扩散板(24)向上回弹进一步扩大了污水扩散的范围,进一步减小了对泥浆层的冲击;
S7,排污,随着污水不断进入沉泥槽,其水位高度达到排水管(3)的进水口时,污水从排水管(3)排入管网;此步骤中,当遇到强降雨时,水位越过排水管(3)的进水口继续上升抵达回流管(4)的进水口时,污水从回流管(4)进入排水管(3),避免水回流现象发生;
S8,清污排泥,依次移开雨水篦(14)和支座(13),转动提拉把(15)并向上施加提拉力取出截污斗(1)和消能机构(2),将截污斗(1)内的细小杂物颗粒倒出并转运至垃圾处理厂;采用抽泥泵将沉泥槽内的污泥抽取至污泥车并转运至污泥处理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5960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