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电芯外壳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55795.6 | 申请日: | 202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32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67 | 分类号: | H01M50/167;H01M50/10;H01M50/636 |
代理公司: | 苏州隆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6 | 代理人: | 周子轶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外壳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外壳,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本体和凸出于其本体环设的边缘部;盖板,所述盖板的边缘具有与所述边缘部抵接的卷边部;封堵单元,所述封堵单元包括装置本体和弹性单元,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装置本体外部在其周向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注液口连接的连接部。本发明能实现密封连接效果且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焊接导致的凸度过大和易产生焊接变形等问题。在加注电解液后,使得动力电池的性能更加稳定,且可以不需要对现有的盖板进行改进,整个封堵单元节能高效、封堵性能可靠,降低了动力电池的品控难度。此外,也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更换或更新电解液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动力电池零件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面世,电动汽车中使用的动力电池也逐渐成为动力汽车发展的关键。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如图1所示,其主要包括管体和与管体连接的盖板,目前动力电池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向管体中加注电解液,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盖板上开设注液口,向盖板内加注电解液后,将注液口焊接封堵,从而实现将电解液密封至管体中的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需要在封堵过程中采用焊接方式,而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对电解液的品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和破坏,因此,会导致动力电池无法达到最佳性能。而由于焊接的方式本身也存在未焊透等风险,且在焊接后还会产生凸度过大和易产生焊接变形等问题,使得整个动力电池的品控难度极大。此外,由于焊接方式的不可逆性,当需要更换或者加注电解液时,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也难以实现相应效果,从而存在可重复使用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外壳,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电芯外壳,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具有本体和凸出于其本体环设的边缘部;盖板,所述盖板的边缘具有与所述边缘部抵接的卷边部,所述卷边部通过二重卷边与所述边缘部连接,所述盖板还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开设有注液口;封堵单元,所述封堵单元包括装置本体和弹性单元,所述装置本体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装置本体外部在其周向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注液口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贯通设置,所述弹性单元设置在所述装置本体内部,以隔离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弹性单元能在注液单元伸入其中时发生形变以形成通道,并在所述注液单元远离所述封堵单元时,所述弹性单元复位以继续隔离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内部临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设置有自所述装置本体的内壁沿径向朝轴心延伸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中心贯通设置,所述装置本体内部临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设置有自所述装置本体的内壁沿径向朝轴心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中心贯通设置;所述弹性单元设置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限位部之间,所述弹性单元能在自然状态下与所述限位部沿其周向抵接,从而隔离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注液口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后,所述注液口与所述连接部之间闭合,所述装置本体的第一端临近所述盖板的外侧,所述装置本体的第二端临近所述盖板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单元包括压缩弹簧和封堵元件,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封堵元件抵接,在所述压缩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封堵元件与所述限位部沿其周向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具有自其临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向着临近所述第一端的位置逐渐向内延伸的第一斜面部,所述封堵元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部相对应的第二斜面部,所述第二斜面部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能与所述第一斜面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注液口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后,所述注液口与所述连接部之间闭合;所述弹性单元设置于所述装置本体内部,所述弹性单元采用弹性橡胶制成,所述弹性单元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连通;注液单元,所述注液单元具有针头部和与所述针头部连通的储液腔,所述针头部能穿透所述弹性单元,所述针头部远离所述储液腔的一端设置有出液孔;在所述针头部穿透所述弹性单元后,所述出液孔和所述储液腔分别位于所述弹性单元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宾科精密部件(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557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