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上早期井-震-动联合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436831.4 | 申请日: | 2022-1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03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舒;孙莉;张尚虎;李久娣;王健伟;徐晨;雷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V1/40 | 分类号: | G01V1/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沈金美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上 早期 联合 浅水 三角洲 构型 表征 方法 | ||
1.一种海上早期井-震-动联合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收集并分析待表征油气储层的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
B、确定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型级次划分方案;
C、根据步骤A中获得的资料,确定少井条件下浅水三角洲在所述沉积构型级次划分方案中可表征的储层构型表征级次,获取该储层构型表征级次中对应的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
D、确定浅水三角洲前缘处的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岩-电-震响应特征;
E、解剖少井条件下浅水三角洲前缘处的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包括以下分步骤:
E1、确定所述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边界识别特征;
E2、利用所述边界识别特征进行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平面划界;
E3、建立所述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充填样式;
E4、建立所述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空间叠置样式;
E5、利用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平面划界、充填样式和空间叠置样式,建立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合理性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所述待表征油气储层的地质资料包括待表征目标区已钻井的井资料、地质分层数据、地质界面构造图、以及需表征目的层段的沉积相平面图;
所述待表征油气储层的地震资料包括待表征目标区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需表征目的层段的砂层组级别的顶底与其内部小层级别界面的地震层位解释数据;
所述待表征油气储层的生产动态资料包括待表征目标区内生产井的生产动态资料;
分析的资料包括待表征目标区内已钻井的井网和井距、需表征目的层段的沉积相类型、以及需表征目的层段的地震资料品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依次包括以下分步骤:
C1、建立待表征目标区内已钻井的井网和井距、以及生产井的生产动态与需表征目的层段的沉积相类型之间的关系;建立待表征目标区的地震属性与储集砂体厚度的相关关系;
C2、确定少井条件下满足海上开发生产需求且可表征的储层构型表征级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包括:
六级:其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为六级构型单元,所述六级构型单元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应相带级别,对应地层单元为砂层组;
五级:其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为五级构型单元,所述五级构型单元为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对应亚相级别,对应地层单元为小层;
四级:其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为四级构型单元,所述四级构型单元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坝,对应微相级别,对应地层单元为单层;
三级:其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为三级构型单元,所述三级构型单元大型底形内的增生体,对应韵律层级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浅水三角洲前缘处的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为四级构型单元,所述步骤D中,该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岩-电-震响应特征包括:
将所述水下分流河道细分为主河道、次级河道和河道边缘;
所述主河道的岩-电-震响应特征包括砂体厚、岩性特征、砂地比、电测曲线形态、以及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
所述次级河道的岩-电-震响应特征包括砂体厚、岩性特征、砂地比、自然伽马曲线形态、以及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
所述河道边缘的岩-电-震响应特征包括岩性特征、砂地比、自然伽马曲线形态、以及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
所述砂坝的岩-电-震响应特征包括岩性特征、砂地比、自然电位曲线形态、自然伽马曲线形态、以及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E1中,所述边界识别特征包括地震相位或振幅的变化位置、砂体厚度的变化位置、基于水平井岩性变化与地震反射特征关系确定的边界位置、以及基于生产井生产动态差异确定的边界位置;
所述步骤E2中,根据所述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边界识别特征,进行复合水下分流河道的平面划界,对于局部井网加密或地震资料优质区域进行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的平面划界;所述步骤E3中,确定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的微相的充填样式,微相类型包括主河道、砂坝和次级河道,充填样式由河道中心向边缘依次为砂坝、主河道、次级河道;
所述步骤E4中,在所述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平面划界的基础上,研究可表征储层构型单元的叠置样式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复合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其内部的单一水下分流河道间的空间叠置样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3683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