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压内覆膜式接头及输液袋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35345.0 | 申请日: | 202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78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师宏;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14 | 分类号: | A61J1/14;A61J1/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刘宏 |
地址: | 410100 湖南省衡***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压 内覆膜式 接头 输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压内覆膜式接头,包括接头座和第一接头管,第一接头管包括第一穿刺端部以及布设于第一穿刺端部内的内塞,第一接头管包括:第一壳体,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内塞;第一上密封部,与第一壳体的上端部一体成型,用于密封第一容纳腔的上端开口;下抵压边,与第一壳体的下端部一体成型并弯折布设,用于通过热压弯折成型以与第一上密封部配合抵紧固定内塞;下密封膜,焊接附着于下支撑边的下端面上,用于密封第一容纳腔的下端开口。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热压内覆膜式接头的输液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注接头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热压内覆膜式接头。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热压内覆膜式接头的输液袋。
背景技术
输液袋的开口通常采用输注接头进行密封,输注接头由接头座和接头管两部分组成,由接头座密封输液袋的开口,由接头管对输注针进行穿刺导向,输液袋通常倒挂使用,以利用重力驱使药液自然输注,因此,为了防止药液泄漏,接头管内设置有内塞,以在输注针穿刺后抱紧输注针,实现输注针穿刺后的密封,并在拔出输注针后,内塞上输注针穿刺形成的穿刺孔在弹性作用下快速复合,实现输注针拔出后的密封。
而基于医疗产品对消毒杀菌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接头管中内塞的固定和密封十分关键,首先,内塞不能与外界环境接触,因为输注针穿刺内塞的过程中可能把病菌带入药液中,其次,内塞不能与药液接触,因为大部分材质的内塞一旦长时间接触药液就会污染药液,因此,为了装配内塞,现有的接头管常采用内管体和外盖体组合固定密封的方式,内管体内设置一体成型的内密封部支撑内塞并防止内塞与药液接触,外盖体抵压固定内塞并防止内塞与外界环境接触,但这种组合固定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内管体和外盖体的结构都相对复杂,其配套的成型模具价格困难,生产成本高,且为了保证密封性,相互连接固定的装配精度要求高;2、内密封部随着内盖体的注塑一并成型,但内密封部会阻碍输注针的穿刺,若内密封部的厚度过大,输注针难以穿刺,若厚度小,注塑过程中易烧穿,因此,厚度控制精度要求高,注塑加工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压内覆膜式接头及输液袋,以解决现有的输液袋上的输注接头生产成本高,装配精度要求高,注塑加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热压内覆膜式接头,包括接头座和第一接头管,第一接头管包括第一穿刺端部以及布设于第一穿刺端部内的内塞,第一穿刺端部包括:第一壳体,内侧壁围合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内塞;第一上密封部,与第一壳体的上端部一体成型,用于密封第一容纳腔的上端开口;下抵压边,与第一壳体的下端部一体成型并弯折布设,用于通过热压弯折成型以与第一上密封部配合抵紧固定内塞;下密封膜,焊接附着于下支撑边的下端面上,用于密封第一容纳腔的下端开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进一步地,第一上密封部为易折帽或者拉环。
进一步地,下抵压边和第一壳体之间凹设有便于下抵压边热压时定长度和弯折成型的热压凹槽。
进一步地,下抵压边的壁厚为0.6mm-2.0mm。
进一步地,第一接头管还包括两个第一穿刺端部,两个第一穿刺端部沿第一接头管的径向方向间隔排布,两个第一穿刺端部共用同一个第一接头管。
进一步地,接头还包括沿接头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的两个第一接头管,两个第一接头管共用同一个接头座。
进一步地,第一接头管还包括第二穿刺端部,第一穿刺端部和第二穿刺端部沿第一接头管的径向方向间隔排布,第一穿刺端部和第二穿刺端部共用同一个第一接头管,第二穿刺端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围合形成用于与输注针密封连接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壳体的上端部一体成型有用于密封第二容纳腔的上端开口的第二上密封部,第二容纳腔的下端开口敞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353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