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418071.4 | 申请日: | 202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4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鲁春辉;张加旭;许文瑜;吴会强;王乔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34 | 分类号: | E03B3/34;B01D24/02;E03B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源回补 策略 含水层 超采 治理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井系统(1)和人工渗池(2),所述双井系统(1)包括浅层抽水井(11)和深层注水井(12),所述浅层抽水井(11)设于浅层含水层中,所述深层注水井(12)承接来自浅层抽水井(11)中人工抽取的过滤水,并向下延伸深入深层含水层,通过底部渗孔向深层含水层补充过滤水;所述人工渗池(2)内设有穿孔暗管(24),穿孔暗管(24)与深层注水井(12)底部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层抽水井(11)傍河设置,井底四周布置硅石碳粒层(13),浅层抽水井(11)的井底高程低于临河河底高程,高于承压含水层隔水板(5),所述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5)介于浅层含水层和深层含水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渗池(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河沙过滤层(21)、粗砂过滤层(22)和碎石过滤层(23),所述穿孔暗管(24)设于碎石过滤层(23)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沙过滤层(21)的厚度为0.3米-0.5米,其填料介质为河沙和掺杂的碳粒、煤渣,掺合料的体积占比不低于10%;所述粗砂过滤层(22)的厚度为0.5米-0.8米,其填料介质为粗砂和掺杂的硅石,硅石的体积占比不低于20%;所述碎石过滤层(23)的厚度为1.0米-1.2米,填料介质为粒径大小为16-31.5毫米的碎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渗池(2)布置于靠近河岸的低洼地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滤注水系统(4),所述反滤注水系统(4)介于人工渗池(2)和深层注水井(12)之间,包括连通穿孔暗管(24)的非穿孔暗管(41)、深层渗井(42)和水平井(43);所述非穿孔暗管(41)、深层渗井(42)、水平井(43)和所述深层注水井(12)依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穿孔暗管(41)上设有进水阀门(4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井(43)位于承压含水层隔水顶板(5)下,周侧设有渗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层注水井(12)的井底伸入深层含水层5米以上,所述深层渗井(42)与深层注水井(12)之间的距离小于50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回补策略的含水层超采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河道和人工渗池(2)的溢流系统(3),所述溢流系统(3)包括溢流管(31)及控制其开闭的连通阀(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41807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