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377756.9 | 申请日: | 2022-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12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群;杨涛;刘晓丹;许丰杰;汲生磊;贺加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烟台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烟台市海洋捕捞增殖管理站) |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A01K61/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尚华 |
| 地址: | 264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捕食 防御 策略 牡蛎 快速 构建 高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海洋环境修复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该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调查牡蛎礁构建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组成结构;S2:挑选目标海域的2龄以上土著牡蛎个体为人工育苗亲体;S3:对选取的牡蛎亲体进行升温促熟,在21‑25℃恒温待产,促熟期日换水1个全量,日投饵量20‑30*104细胞单胞藻/ml,本发明通过捕食‑防御策略的应用,诱导牡蛎的生存本能发挥,提高牡蛎用于牡蛎壳生长的物质和能量支出,从而提升单位时间内牡蛎的固碳能力,以更高的效率实现牡蛎礁的固碳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
背景技术
牡蛎礁是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生物礁系统,是我国海洋牧场典型生境之一。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固着在牡蛎壳上,聚集和堆积而形成的生物性礁体结构,也被喻为“温带的珊瑚礁”,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碳循环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牡蛎通过两种方式固定碳元素,其中主要方式为利用钙化作用将水中的HCO3-转化为CaCO3壳体,从而固定大量的碳。海洋牧场中的牡蛎礁,发挥着净化水质、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加速碳沉降速率和固定无机碳等生态功能,但全球超过85%的牡蛎礁已经退化消失,因此,研究牡蛎礁快速构建和高效固碳技术,对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的生态修复和固碳作用有重要意义。
现有牡蛎礁构建是依靠牡蛎的自然繁殖。受限于环境条件的制约,礁体上牡蛎的繁殖比较缓慢,制约了牡蛎礁的生态作用的充分发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牡蛎礁构建因依靠牡蛎的自然繁殖,从而受限于环境条件的制约,导致礁体上牡蛎的增殖比较缓慢,不能快速发挥牡蛎礁的生态作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该基于捕食-防御策略的牡蛎礁快速构建及高效固碳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调查牡蛎礁构建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组成结构;
S2:挑选目标海域的2龄以上土著牡蛎个体为人工育苗亲体;
S3:对选取的牡蛎亲体进行升温促熟,在21-25℃恒温待产,促熟期日换水1个全量,日投饵量20-30*104细胞单胞藻/ml;
S4:根据S1调查结果,确定目标海域牡蛎捕食者的繁殖期,并以此为据设定牡蛎的产卵时间;
S5:在计划产卵的时间内,以阴干、升温、流水以及人工解剖手段诱导牡蛎亲体排放;
S6:牡蛎受精卵浩如烟海孵化密度控制在30-50*104ind/ml,孵化水温23-24℃;
S7:孵化所得D形幼体的培育密度控制在6-8ind/ml,培育水温23-24℃,日投饵量1-8*104细胞单胞藻/ml,饵料以金藻、小硅藻、扁藻为主,日换水2次,每次1/3-1/2全量;
S8:镜检2/3幼体出现眼点,用100目筛绢网收集眼点幼体,装入活鱼袋,10*106ind/袋,并运至目标海域;
S9:在牡蛎礁礁体正上方水面和水下,播撒活鱼袋中的幼体;
S10:牡蛎礁礁体正上方设置浮球,浮球与礁体间用缆绳连接,浮球下悬挂吊笼,5层/笼,每层放置1ind经S1调查选取的牡蛎捕食者,控制吊笼处于牡蛎礁体上方0.5-1m处;
S11:对笼养捕食者,日投喂1ind牡蛎成体,死亡的捕食者要及时清理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烟台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烟台市海洋捕捞增殖管理站),未经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烟台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烟台市海洋捕捞增殖管理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777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