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制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60020.0 | 申请日: | 202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1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尚亚靖;李媛媛;吴兴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24 | 分类号: | B01J19/24;B01J19/00;B01J4/00;B01D21/01;B01D21/02;B01J8/00;C08G18/34;C08G18/48;C08G18/66 |
代理公司: | 四川启联智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70 | 代理人: | 郑雪红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荧光 发光 医用 材料 制备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医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的一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制备装置,包括油浴锅,油浴锅包括本体,本体顶部设有工作锅,工作锅内设有放置垫,放置垫上放置有承接杯,承接杯开口处设有磨口密封塞,油浴锅一侧设有工作机构,油浴锅远离工作机构一侧设有沉淀箱,沉淀箱顶部设有通料管道和进料管道,通料管道与沉淀箱连通,通料管道远离沉淀箱一端延伸至工作锅内并与承接杯连通,通料管道上设有泵组件和单向阀,进料管道上设有密封盖,沉淀箱远离油浴锅一侧开口,开口上设有封闭板。该发明结构简单,通过整体性结构的协和实现了对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全过程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全世界对功能性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生物高分子材料。聚氨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许多人工器官和医疗装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聚氨酯主要性能有优良的抗凝血性能,毒性试验结果符合医用要求,临床应用中生物相容性好,无致畸变作用,无过敏反应,同时其具有优良的韧性和弹性,加工性能好,加工方式多样,是制作各类医用弹性体制品的首选材料;并且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软触感、耐湿气性、耐多种化学药品性能,能采用通常的方法灭菌。由此聚氨酯作为一种通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广泛的用途,比如作为自修复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医用材料、声学材料等,但是由于聚合物的链中没有作为扩链的π-共轭发色基团,因此它们的发光性质和进一步的光电应用被大多忽略。因此在聚氨酯链中引入发色基团,可以使聚氨酯分子表现出荧光性质。在对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进行制备时,常常需使用到油浴锅,使制备溶液放置于油浴锅内进行充分的反应以备后续的制备操作。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9222087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聚氨酯制备的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包括瓶体和瓶盖,所述瓶体上形成有延伸边沿,所述瓶盖上对应所述延伸边沿延伸形成有连接边沿,所述延伸边沿与所述连接边沿配合处固定有密封圈,且所述连接边沿上安装有与所述延伸边沿配合固定的扣接装置。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方案利用新机械结构,瓶体上的延伸边沿与对应的瓶盖上的连接边沿内安装密封圈,对瓶体起密封效果,并进一步由连接边沿和延伸边沿上固定的扣接装置对密封圈的安装起加强效果,提高密封圈的密封性,从而避免反应溶液从反应瓶和瓶盖间的缝隙中溢出使加热套被腐蚀的问题。
该装置实现了对聚氨酯的制备,但是其仅从反应承接杯上进行改进,对于制备聚氨酯整个过程的设计上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制备装置,以通过整体性结构的协和实现对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全过程进行制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聚氨酯荧光发光医用材料的制备装置,包括油浴锅,油浴锅包括本体,本体顶部设有工作锅,工作锅内设有放置垫,放置垫上放置有承接杯,承接杯开口处设有磨口密封塞,油浴锅一侧设有工作机构,油浴锅远离工作机构一侧设有沉淀箱,沉淀箱顶部设有通料管道和进料管道,通料管道与沉淀箱连通,通料管道远离沉淀箱一端延伸至工作锅内并与承接杯连通,通料管道上设有泵组件和单向阀,进料管道上设有密封盖,沉淀箱远离油浴锅一侧开口,开口上设有封闭板。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是:操作时,将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聚醚二元醇、带有羧基基团的双羟基有机类分子、带有双羟基荧光发光物质和带有二级胺或三级胺基团的双羟基有机类分子放置于承接杯内,然后加入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N-甲基吡咯烷酮,加入溶剂后,再往承接杯内加入催化剂,然后往磨口密封塞的两个管道内分别插入管道,其中两个管道一边不断的输入氮气,另一个管道远离磨口密封塞一端放置于水内,然后实现将承接杯内的氧气排出,并使承接杯内充斥着氮气,以通过氮气对承接杯内的制备液体进行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交通大学,未经兰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600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