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50051.8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80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缪易辰;白恺霖;郑海源;潘文;戴宇杰;韦朝宽;燕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2 |
代理公司: | 昆明人从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204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吸能锚杆 | ||
1.一种组合式吸能锚杆,包括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分为内锚段和外锚段,内锚段端部为锥头(9),杆体(1)的内锚段通过内锚段上套有的限位器(8)能在套筒(7)内限位移动,托盘(6)、让压板(5)、吸能缓冲器(4)、摩擦型阻尼器(3)顺序安装在杆体(1)的外锚段并通过固定螺母(2)与杆体(1)固定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7)包括沿轴向布置内径依次递增的第一筒体段、第二筒体段、第三筒体段;其中,第一筒体段靠近托盘(6)侧,第一筒体段内径小于第二筒体段内径,第二筒体段内径小于第三筒体段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1)内部空心作为注浆通道,内锚段端部的锥头(9)朝向托盘(6)一端的外径小于背离托盘(6)一端的外径;锥头(9)朝向托盘(6)一端的外径大于限位器(8)的内径,锥头(9)背离托盘(6)一端的外径大于套筒(7)的第二筒体段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器(8)为圆环,能沿杆体(1)移动;限位器(8)外径小于套筒(7)的第二筒体段内径、大于套筒(7)的第一筒体段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型阻尼器(3)由固定筒(10)和移动筒(11)组成,移动筒(11)能沿固定筒(10)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10)轴向设有两个互不相通的筒形空腔,中心的筒形空腔Ⅰ(15)是一个贯通空腔,其表面设有与杆体(1)外表面螺纹相匹配的螺纹结构;位于筒形空腔Ⅰ(15)外周的筒形空腔Ⅱ(16)是非贯通空腔,其开口端朝向移动筒(11),内表面设有齿状结构(12),与移动筒(11)中的齿状结构相匹配,外表面设置有摩擦片Ⅰ(13),与移动筒(11)中设置的摩擦片Ⅱ(14)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筒(11)轴向设有两个互不相通的筒形空腔,中心的筒形空腔Ⅲ(17)是一个变直径的贯通空腔,直径粗端朝向固定筒(10),直径粗端内表面设有齿状结构,与固定筒(10)中设置的齿状结构相匹配,直径细端比杆体(1)外径大,表面光滑,移动筒(11)能沿杆体(1)自由滑动;位于筒形空腔Ⅲ(17)外周的筒形空腔Ⅳ(18)是非贯通空腔,其开口端朝向固定筒(10),筒形空腔Ⅳ(18)中填充柔性材料;整个移动筒(11)的外表面设置有摩擦片Ⅱ(14),与固定筒(10)中设置的摩擦片Ⅰ(13)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缓冲器(4)是橡胶层-金属层-橡胶层组成的复合结构,两侧为橡胶层(19),中间为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包括第一环体结构(20)和第二环体结构(21);第二环体结构(21)位于第一环体结构(20)的内孔中,第一环体结构(20)沿外表面径向设置有螺纹孔,预紧螺栓(23)能沿螺纹孔旋入,挤压第二环体结构(21)施加预应力;第二环体结构(21)内圈处向两侧做一圈伸长筒,并在伸长筒内设置摩擦片Ⅲ(22),两侧伸长筒分别套入与金属层贴合的橡胶层(1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吸能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让压板(5)为爪型结构,中间是圆形板,沿圆周分布数条等厚度的弧形条,弧形条末端与托盘(6)表面平行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500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