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油气管道阴保电流检测的内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46837.2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21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章卫文;杨志强;孙静;李锦涛;石来民;韩旭东;朱超杰;曹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22 | 分类号: | C23F13/22;G01R19/25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王鑫康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油气 管道 电流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油气管道阴保电流检测的内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安装内检测系统;进行信号拾取并进行预处理;进行信号放大后进行数据采样;记录内检测系统在管道中实时运行里程及位置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并存入储存介质中。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阴保前轮组和阴保后轮组进行信号拾取进行数据采样,将计算出的管道的通过电流与系统检测的电流进行比较,根据偏差的大小,可以分析阴保电流异常情况,再结合检测系统记录的时间、位置等信息,可以非常准确的定位异常点,提高了油气管道阴保电流异常点定位精确度,同时该内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组合性,可以与其他油气管道内检测设备搭载使用,从而节约检测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气管道阴保电流检测的内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大多数油气管道采用埋地的方式进行敷设,但在运行中,经常遭受周围环境以及输送介质的腐蚀,长此以往就会加重管道的老化,对地下管道产生损害,埋下各种安全隐患。阴极保护是防止或延缓埋地管道腐蚀的重要技术。目前常采用恒电位仪向被保护金属管道加外加电流,使管道表面各点达到同一负电位,从而有效降低了油气管道的腐蚀速率,达到保护管道的目的。在管道的阴极保护过程中,对保护电位的检测准确性很大程度决定着对保护效果的监控能力。
有资料显示,当前实际工程中存在问题有如下几点:首先对于长输管道阴极保护的电位检测方法主要以人工现场巡检为主。由于长输油气管道管线较长、经过的地区比较复杂,检测过程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人工巡检的方法也受工作条件影响。其次对于管道的电位控制,管道保护电位的大小经常是根据检测电位进行手动调节保护设备,以改变保护电位设置,难免会造成对油气管道保护不及时的情况。最后针对管道现场参数传输的问题,受限于现场检测以及手动调节的客观条件,无法实现远程监控,这往往会导致防腐效率低下。
中国专利文献CN114774927A公开了一种“用于油气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包括:杂散电流检测仪,用于检测管道的杂散电流数据;环境监测模块,用于采集管道的环境数据;阴极保护装置,用于采集参比电位数据和电源输出数据;站控系统,用于接收远程传输的杂散电流数据、环境数据、参比电位数据和电源输出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确定理想电位;站控系统确定理想电位后,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将控制指令发送至阴极保护装置,阴极保护装置根据控制指令控制输出的保护电流,使管道处在理想电位。上述技术方案难以准确定位阴保电流异常位置,无法有效进行开挖验证,对于水下管道以及穿越城市公路等埋地管道检测难以有效检测,无法预判慢腐蚀引起的阴保电流异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原有的技术方案难以准确定位阴保电流异常位置,无法有效进行开挖验证,对于水下管道以及穿越城市公路等埋地管道检测难以有效检测,无法预判慢腐蚀引起的阴保电流异常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油气管道阴保电流检测的内检测方法,通过阴保前轮组和阴保后轮组进行信号拾取,对信号预处理之后放大,进行数据采样,将计算出的管道的通过电流与系统检测的电流进行比较,根据偏差的大小,可以分析阴保电流异常情况,再结合检测系统记录的时间、位置等信息,可以非常准确的定位异常点,并且通过测量分析电流曲线趋势变化,可以更加进一步精确定位阴保电流异常点位置,提高了油气管道阴保电流异常点定位精确度,同时该内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组合性,可以与其他油气管道内检测设备搭载使用,从而节约检测成本。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内检测系统;
S2进行信号拾取并进行预处理;
S3进行信号放大后进行数据采样;
S4记录内检测系统在管道中实时运行里程及位置信息;
S5进行数据处理并存入储存介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天然气运行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46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复制的RFID电子标签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具散热结构的光通讯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