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建模技术的多曲面组合高大模板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42890.5 | 申请日: | 202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8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义刚;田恒星;刘洪亮;庞洪海;谭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E04G11/36;E04G11/40;E04G1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建模 技术 曲面 组合 高大 模板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BIM建模技术的多曲面组合高大模板安装方法;包括创建屋面梁模板BIM模型;利用BIM软件中的revit插件,得出曲屋面的每跨两端的梁顶标高;把曲屋面每跨之间的曲形框架梁等分五小段,在BIM模型中标出每一小段框架梁两端的顶标高,为曲屋面梁模板预弯提供数据支撑;创建梁支撑样板区BIM模型;实际作业时的现场梁支撑加固;现场曲面梁检查验收。本方法应用BIM“所见即所得”的优势,划分曲形梁,可以直观准确地提取弧形梁的底模标高、支撑体系搭设的立杆高度。如此,根据精准的底模标高,精确控制框架梁标高,进行弧形梁钢筋预弯,方便了钢筋绑扎;减少了支撑构件的浪费,提高了弧形梁精度控制,且保证了曲面屋盖的美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型场馆的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BIM建模技术的多曲面组合高大模板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提速,建筑规模不断加大,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建筑设计对建筑物外型表达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等大型综合建筑,为了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各种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应运而生,在众多的新型结构形式当中曲面屋盖结构形式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而多曲面组合屋盖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支模架设计、测量放样、曲面弧度搭建等直接影响其整体造型的关节节点相互关联,如果这些关键节点中出现差错或者各步骤衔接不顺畅,势必会使得高空作业的时间、难度大幅增加并且会影响到高空作业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基于BIM高大模板预拼装技术,用于模拟高大屋盖上方的弧形梁定位与支撑体系搭设的方法,从而能够确定高大模板的立杆高度,减少支撑构件的浪费,提高了弧形梁精度控制,且保证了曲面屋盖的美观度并加快作业速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BIM建模技术的多曲面组合高大模板安装方法,包括
步骤1、创建屋面梁模板BIM模型:
步骤1.1、采用BIM软件对屋面梁模板进行建模,对屋面梁每个位置的模板进行精确定位和量化,提取出屋面每个位置模板的曲率和长度;
步骤1.2、根据BIM提取的模板下料单进行曲屋面梁模板的预弯作业,实现高精度、高质量的预弯作业;
步骤2、利用BIM软件中的revit插件,得出曲屋面的每跨两端的梁顶标高;
步骤3、把曲屋面每跨之间的曲形框架梁等分五小段,在BIM模型中标出每一小段框架梁两端的顶标高,为曲屋面梁模板预弯提供数据支撑;
步骤4、创建梁支撑样板区BIM模型:
步骤4.1、在BIM软件中,挑选出屋面有代表性的一跨梁进行建模,按照既定好的计算支撑模式,建立支撑模型,对于支撑搭设的每个节点均详细建立;
步骤4.2、以步骤4.1所创建的BIM模型对工人进行交底,现场先施工样板区域,后检测样板区域梁施工质量,达到合格后,再进行大面积施工;
步骤5、实际作业时的现场梁支撑加固:
结合梁支撑的三维模型,更清晰直接地把梁的高度、曲度予以公布,有针对性对现场管理人员、班组长进行梁支撑加固技术交底并实施全面的搭建作业;
步骤6、现场曲面梁检查验收:
联合现场监理、安全员,对梁支撑搭设情况、梁混凝土浇筑质量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本方法基于BIM的高大模板预拼装技术,首先根据曲形屋盖的施工结构蓝图,基于revit软件,创建完整的单体BIM模型,在立面视图中,以梁下表面为基准面,每跨设置六个标高控制点,拾取弧形梁的底模高度,然后导出曲形屋盖梁标高的CAD图纸,利用弦长公式计算每段圆弧长度、落实测量控制点。在施工阶段,应用BIM“所见即所得”的优势,划分曲形梁,可以直观准确地提取弧形梁的底模标高、支撑体系搭设的立杆高度。如此,根据精准的底模标高,精确控制框架梁标高,进行弧形梁钢筋预弯,方便了钢筋绑扎;减少了支撑构件的浪费,提高了弧形梁精度控制,且保证了曲面屋盖的美观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428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纤维增强型驱动柔性外肢体机器人
- 下一篇:手术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