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薯生产可降解的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30813.8 | 申请日: | 2022-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4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邹祖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祖培 |
主分类号: | C08L3/02 | 分类号: | C08L3/02;C08L99/00;A47G19/02;A47G19/22;A47G2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8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薯 生产 降解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是利用红薯全植株的根茎叶蔓与食用茎块中的淀料,取其淀粉熟化改性特点,制备一种可降解的材料,用于生产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基于红薯产量大,干物质多,价廉,替换塑料经济上可行。本发明制备分前道制浆,后道制品。制浆分湿法干法生产。后道按不同配比与浆料品质,分别由挤压、沾渍、注入、平轧、冲压等工艺。制成:吸管、水杯、餐盒、包装盒、蛋托、汤勺、刀叉等一次性用品,替代塑料,从根源上解决白色污染痼疾。减少石油消耗,为红薯开拓新的用途。
技术领域
现代生活中,塑料包装制品的环境白色污染最为头疼,存在着量大、面广,难以收集回收处理。在自然环境中,历经百年不能降解,存在于土壤、水体,是人类生存的一大隐患。本发明即是红薯全植株利用,生产一种可降解的材料及制品,替代塑料,从源头上减少塑料的使用,根源上治理白色污染。
红薯是双子叶植物纲,管状目,旋花料的植物。地下块茎可供食用。由于耐旱,耐盐碱,抗逆行强,生长期短,产量高,产地适应性强,是我国传统主粮的替补作物,是救命作物。随着国民口粮问题解决,已从主食转变菜肴辅食,需求市场压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本发明就是利用红薯地上叶蔓纤维,地下茎块淀粉的特点,利用淀粉能够改性的特点,生产一种全生物,可降解的材料及制品。利用产量大,干生物质高的特点,使之适应量大价廉这一商品属性,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机遇,给荒弃田地(不利用优质粮田)创造物质,替代石油化工塑料为社会增加财富。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十年产生一种商品,一次性的包装及制品,如冷热饮料吸管、外卖品的餐盒、超市食品的包装及禽蛋产品的蛋托等,几乎全部是用石化产品不可降解的塑料,量大面广,使用后废弃物难以回收,形成的白色污染,是环境污染的元凶,也是难以治理的痼疾。
用红薯全植株制备生成的原材料和制品。因全部是有机物的开发利用,具备先天可降解的特性,用于替代石化产品,可以从根源上治理解决白色污染的痼疾。
同时又减少石油的消耗,为农村的大宗农产品“红薯”开拓新的用途,为农户增产增收多出一种路径,增加社会财富,可谓一石三鸟,一举多得。
红薯种植无需挤占优质基本粮田。在不影响主食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推广农村弃荒田,十边田等种植红薯,利用红薯生物质产量大。利用传统废弃的红薯叶,茎蔓,食用茎块中的淀粉。在本发明中,形成类似于砂、石、水泥三者结合而成的混凝土一样的材料。利用红薯块茎中的淀粉的特性,按发明中的不同处理方法,形成不同配比,产生(海——岛)结构状的新型基材,生产各类可降解的包装制品,替代不可降解的石化制品,根源上解决白色污染的环境痼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方法分前后二道工序。前道由原料变为浆料,称生料。后道由物理化学反应成淀粉改性,称熟料。前道分为二种方法:分别为湿法生产和干法生产,后道也分直接成型和间接成型而二种方法。
由于红薯是农产品,工业生产,存在季节性问题,所以要解决,一次收获。全年生产的均衡问题,即在采收季节的几个月,用湿法生产,其余时间,则采收后干燥的贮存生产料,为干法生产。
收获期的湿法生产。在红薯成熟收获时,按收获方法,先采用收地面上的茎蔓叶,后扒开地垅,收集地下茎块,分别放入二个不同的清洗池中清洗,去除泥砂,清洗后的水分别进入沉淀池,沉淀去除水中泥砂,上层清水重复循环利用,下层泥砂适时排放。
去除泥砂后的二种原料,分别进行粉碎,按不同的组份进行配比混合打浆,处理后进行过滤分级,形成细、中、粗三种浆料。
80目以上为细料,生产精细类产品。为后道制成厚度0.5-1毫米的产品,如饮料吸管、包装盒的板材。
80目以下20目以上的为中间类常规料。生产厚度1-2毫米的产品,如餐盒及水杯等。
20目以下为粗料。同时添加后道生产中经改性已固化的废品或剪切下的边角余料,生产粗放产品,如蛋托及水果分隔板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祖培,未经邹祖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308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