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22489.5 | 申请日: | 2022-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9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泽;艾茂民;王佳;张硕;卢国波;张家明;李亚;安军伟;张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2 | 分类号: | H02G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冉冉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不 停电 作业 支柱 绝缘子 导线 固定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绝缘子导线固定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通过设计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配套绝缘操作杆,其中固定装置由螺栓、两侧卡具组成,绝缘操作杆由套筒扳手、夹具、绝缘杆、握手部分等组成。本发明结构简单,安全灵活,易于安装且牢固可靠,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可通过绝缘操作杆安装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解决了带电作业绑扎导线过程中存在的安装灵活性差、易发生侵犯空气间隙、作业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可明显提高不停电作业紧固导线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绝缘子导线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各行各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线路健康水平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10千伏配电线路多数采用绝缘架空导线,由于绝缘子绑扎线老化、压片损坏、螺栓松动等原因,架空导线从绝缘子脱落的缺陷时有发生,绝缘子承接带电体与接地体,空间距离较小,带电作业人员采用传统的绑扎法或紧固绝缘子顶部螺栓法固定导线时存在作业风险高、效率低等问题。
(1)采用绑扎法处理该缺陷时,绑扎线线头长度不超过100mm,作业人员动作幅度大时易侵犯空气间隙,单相接地、相见短路的风险较高,对作业人员及配电线路安全均构成威胁,且绑扎效率不高。
(2)采用紧固螺栓处理该缺陷时,由于作业人员穿戴三层手套(线手套、绝缘手套、防穿刺手套)进行作业,而绝缘子顶部螺栓较小,穿戴三层手套拿稳细小螺栓及垫片困难,易造成高空落物、物体打击风险,一旦垫片或者螺栓脱落,又影响作业效率。
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使用方法,通过设计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及配套绝缘操作杆,开发针对性的使用方法,解决带电作业绑扎导线过程中存在的安装灵活性差、易发生侵犯空气间隙、作业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一种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绝缘操作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镜像对称的两侧卡具,两侧卡具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两侧卡具的下部夹在绝缘子上,绝缘子上的架空导线位于绝缘子和卡具之间;
所述绝缘操作杆包括绝缘杆,绝缘杆的一端设置握手,绝缘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套筒扳手,套筒扳手的一侧设置有夹具。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卡具呈部呈弧状钩形结构,弧状结构可以牢牢地固定在绝缘子上,避免固定装置顺线路方向移动。卡具上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栓通过调节其紧固程度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架空导线。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所述套筒扳手与螺栓相匹配;所述夹具可转动的连接在绝缘杆的一端,夹具夹持固定装置后可绕套筒扳手转动。
基于上述的可不停电作业的支柱绝缘子导线固定装置,其使用方法为:
S1,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在设置绝缘遮蔽及保证安全作业距离的前提下,进入到适当工作区域,首先将架空导线放置在绝缘子顶部导线槽内;
S2,作业人员通过固定装置与绝缘操作杆相互配合,将套筒扳手套在螺栓上,并使用夹具夹紧固定装置;
S3,确认夹具夹紧后,作业人员通过绝缘操作杆将固定装置放置在绝缘子的顶部,使固定装置卡住架空导线,然后旋转绝缘杆,通过套筒扳手拧紧螺栓,使两侧卡具收紧,将架空导线牢牢地固定在绝缘子上;
S4,确认导线固定牢固后,作业人员取回绝缘操作杆,完成作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未经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菏泽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224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