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06999.3 | 申请日: | 202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8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曹晶;郑丙辉;储昭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E02B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鹏帆慧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03 | 代理人: | 李清 |
地址: | 10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漂浮 框式水华 蓝藻 收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包括漂浮式框体,所述漂浮式框体的外部两侧均设有浮力结构,所述漂浮式框体的内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电源线供电,其出口端外接输藻管;通过设置漂浮式框体,漂浮式框体能够通过浮力结构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结构采用4个圆柱体型浮体,可通过向浮体中注入湖水的方法调整浮力,方便快捷,依据微囊藻和束丝藻等形成水华后易聚集于水面5~10cm以上的特征,将装置安装于水面下5~10cm处,能最大程度收集5~10cm以上的水华蓝藻;漂浮式框体设计成开口形状,并配备潜水泵抽吸作业,可不间断收集浅表层的蓝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藻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形势严峻,蓝藻水华频繁发生。蓝藻水华常会引发水体缺氧、水生动物、沉水植物大量死亡等严重生态问题,水华暴发后产生的异味物质等还会影响周边人群感官,部分产毒藻类还会对人类饮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控制藻华已成为许多水体治理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目前现有的水华控制方法主要有机械打捞处理方法和原位抑藻方法。机械打捞处理方法是采用机械方法将水华蓝藻打捞出水体并进行处理处置的技术;原位抑藻方法是在水体中直接抑制或控制水华蓝藻生长或使水华蓝藻失去活性的方法。然而机械打捞处理方法一般都是通过建设藻水分离站、购置一体化除藻船和藻水分离车等对水华蓝藻进行处理,藻水分离站在投入运行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一体化除藻船和藻水分离车需要提前购置,既耗时耗力,又要花费大量的建设和研发成本,不适用于湖库偶发性水华蓝藻的处理处置。另外,若水华发生区位于湖湾或河道等区域,则由于吃水深度的限制,无法使用一体化除藻船进行处理。此外,藻水分离站和藻水分离车收集水华蓝藻多使用泵抽吸方式,而由于水动力作用,泵抽吸方式无法有效收集浅表层聚集的蓝藻。
因此,亟需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能够解决现有藻水分离站和一体化除藻船等使用成本高,不适用于湖库偶发性水华蓝藻的处理处置,且无法有效收集浅表层聚集的蓝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藻水分离站和一体化除藻船等使用成本高,不适用于湖库偶发性水华蓝藻的处理处置,且藻水分离站和一体化除藻船等使用的泵抽吸方式无法有效收集浅表层聚集的蓝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漂浮框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包括漂浮式框体,所述漂浮式框体的外部两侧均设有浮力结构,所述漂浮式框体的内部设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电源线供电,其出口端外接输藻管。
优选地,所述漂浮式框体为上表面开口的长方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浮力结构包括浮体,所述浮体的顶部设有注水口,所述浮体通过固定柱与所述漂浮式框体的侧部连接,且每侧固定有两个所述浮体。
优选地,所述浮体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漂浮式框体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均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的范围为0-20cm。
优选地,所述潜水泵的流量为20-50m3/h。
优选地,所述漂浮式框体的顶部设有支架,所述电源线和所述输藻管均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6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地线自动焊接机
- 下一篇:一种船载式水华蓝藻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