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结构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06225.0 | 申请日: | 202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3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钱春香;杜文祥;付军民;王中雷;姚勇;王文;黄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金诗琦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结构 温度 湿度 变形 远程 耦合 连续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结构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混凝土钢筋笼扎完后,模板合上前,将应变传感器绑扎在钢筋正下方,温湿度传感器绑扎在与钢筋平行位置;采用四通道连接线将传感器外接到采集器中,并保持采集器通电;通过软件远程接收温湿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的数据并绘制折线图,研判混凝土内部温度、湿度和应变趋势,当监测到温度梯度大于12.5℃/m时,进行洒水降温;当监测到温度下降速度大于2℃/天,覆盖土工布、棉被和草席;监测到应变值变化速率大于100微应变/天,去现场查看是否出现裂缝或承受外部荷载。本发明能够弥补单一监测手段导致的监测维度少,数据总量少的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监测方法,具体为一种混凝土结构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领域的碳排放占到全行的8%,减少裂缝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与服役周期,助力双碳目标。混凝土内部温度与湿度的耦合变形是导致开裂的主要因素,了解和掌握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和应变随时间的连续变化规律是防治混凝土裂缝的关键手段。
纵观现有技术,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目前的混凝土监测仅为单一的温湿度监测或变形监测,缺乏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的方法;二是现有监测设备是在混凝土拆模后从墙体表明开孔或从对拉螺栓孔放入设备,而混凝土的性能在浇筑到成型之前是剧烈变化的,缺乏从浇筑开始的全生命周期监测;三是基于监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对裂缝防治措施的提出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结构土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温度-湿度-变形远程耦合连续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混凝土钢筋笼扎完后,模板合上前,将应变传感器绑扎在钢筋正下方,温湿度传感器绑扎在与钢筋平行位置;
(b)采用四通道连接线将传感器外接到采集器中,并保持采集器通电;
(c)通过软件远程接收温湿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的数据并绘制折线图,研判混凝土内部温度、湿度和应变趋势,当监测到温度梯度大于12.5℃/m时,进行洒水降温;当监测到温度下降速度大于2℃/天,覆盖土工布、棉被和草席,保持降温速度不大于2℃/天;在14天之前,监测到相对湿度差值大于10%时,进行洒水养护;监测到应变值变化速率大于100微应变/天,去现场查看是否出现裂缝或承受外部荷载。
进一步地,步骤(a)中,温湿度传感器为GPRS型温湿度传感器,温度测试区间为5℃~100℃,湿度测试区间为10%~100%。温湿度传感器头部为圆柱形,与钢筋平行绑扎时可减少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带来的冲击,保持传感器稳定。应变传感器为振弦式传感器,可监测应变范围为0微应变~4000微应变。应变传感器头部为哑铃型,当哑铃两端距离变化时可用于表征混凝土的微应变。
进一步地,步骤(b)中,采集器为8通道、16通道或32通道,每个通道分A、B、C和D共4个接口,每个应变传感器或温湿度传感器接入一个通道。四通道信号线内部包含4根连接线,分为红线、黄线、蓝线和绿线,对应连接入采集器通道的A、B、C和D接口。
进一步地,步骤(c)中,软件为是DSC无线数据采集软件。软件能够读取传感器编号、采集箱通道、数据日期、应变和温度数据,也能够调节现场数据发送时间间隔。
有益效果: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性特点:
1、能够弥补单一监测手段导致的监测维度少,数据总量少的缺点;
2、监测方法可以做到从混凝土浇筑到成型的全周期监测,可刻画混凝土内部的温湿度与变形历程;
3、能够通过后台大数据监测,提出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现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062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筋加强套和植筋方法
- 下一篇:一种锚链舱清淤进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