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考虑海浪干扰的无人艇回收分布式决策仿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77205.5 | 申请日: | 202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3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栾添添;尹昭然;佟海艳;孙明晓;尤波;姚汉红;付强;甄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新科华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15 | 代理人: | 吴变变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虑 海浪 干扰 无人 回收 分布式 决策 仿真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海浪干扰的无人艇回收分布式决策仿真系统,完成海洋作业中母船对无人艇的自动回收任务。首先,搭建无人艇回收任务所需的仿真环境;基于DuelingNetwork算法设计决策模块,并针对应用场景优化神经网络结构,使决策模块具有短时记忆功能;实现分布式通信机制,将决策模块置于服务器端,环境模块置于客户端;最后,启动服务器与客户端程序,控制无人艇抽象的智能体完成回收任务。该系统针对实际复杂海况,设计模拟物理交互的仿真环境;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使得AI控制器应对复杂场景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且让模型具有迁移学习能力;分布式通信机制将训练与控制独立运行,便于实现离线训练,同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效果。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智能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考虑海浪干扰的无人艇回收分布式决策仿真系统。
(二)背景技术
海面无人艇作为海洋环境设备的一员,是一种自主式海洋航行器,能够在无人为参与控制下,独立航行并执行任务,以其高灵活性、可拓展性和强自主性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海面无人艇归航引导回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适应当代海洋作业的需求。首先,无人艇动力学和动力学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导致在工程应用中控制器性能差;其次,海面环境复杂,未知扰动繁多,给归航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带来了极大挑战;最后,母船的回收装置与海面无人艇之间自主对接受到诸多限制,高精度引导回收控制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传统的控制算法,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相较于地面的自动驾驶任务,无人艇的控制为欠驱动的运动模型,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论文《混合海浪作用下无人艇泊船姿态自动控制方法》中设定海浪的遭遇角为45°,90°和130°,测试3种对比控制方法的艏摇角、横摇角以及舵角的响应角度,设计特定的海浪遭遇角进行仿真实验,实验对比详尽,但在仿真实验中并未采用模拟物理交互的方式实现无人艇控制,然而真实海浪运动的情况更复杂,仅通过特定遭遇角无法还原实际海浪作用;论文《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人艇控制研究》中采用DDPG算法,并将算法融入到传统控制模型中。虽然该论文中同样采用了强化学习算法对船体进行控制,但对于海浪的数学建模过于简单,且只考虑了横摇角对船体的影响,难以证明方案可应用于实际环境。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考虑海浪干扰的无人艇回收分布式决策仿真系统,提供一种虚拟环境下的无人艇决策、训练与控制方案。利用其分布式通信的特点,更易于使用迁移学习技术将该方案应用到现实场景中。为模拟复杂海况中海浪对控制器的扰动,本方案中未采用控制领域中常用的海浪模拟方法,即间接的将海浪扰动进行数学建模,并作为扰动信号加入控制器进行反馈控制;而是采用直接物理仿真的方式,在虚拟环境中基于规则生成海浪波,计算机通过计算无人艇与流体的实时物理交互,模拟海浪对船体的影响。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使智能体可观测到环境的部分信息并做出动作,实现无人艇的自主训练与决策。在复杂海况下,相比传统控制器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可以更好的应对海浪干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S1、在虚幻引擎(UE4)中,搭建无人艇回收任务的仿真环境并完成对接舱体的3D建模,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11、在仿真环境中,利用多个Gerstner波的叠加,实现对于复杂海况中的海浪环境的模拟;
S12、将无人艇抽象为智能体,为无人艇设计在离散动作空间下的运动控制器,动作空间中包含左转、右转、前进、后退、左前方向行进、右前方向行进、左后方向行进、右后方向行进以及无动作,共计九种可执行动作;
S13、对与无人艇实现对接的舱体进行建模,对接舱上设置三个不共线的可观测点,作为环境中状态空间的一部分,无人艇可观测到对接舱体实时相对位姿;
S14、完成环境规则模块的搭建,包括智能体随机初始化生成位置、奖励机制设定、碰撞机制设定以及胜利和失败的判定条件设定;
具体的奖励函数设置,可由如下公式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7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形窗系统及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硬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