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文件转换方法及转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75406.1 | 申请日: | 2022-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88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乔梁;孙常晋;徐浩;王雨婷;冉旭;王莉;邱明国;陈欣;王倩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40/151 | 分类号: | G06F40/151;G06F40/126;G06K1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刘立烈 |
地址: | 400038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文件 转换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文件转换方法及转换系统,系统包括编码模块和转换模块,首先,编码模块对待传输文件进行编码,用高进制形式的字符来代表待传输文件中的多个字节,从而减少字符串文件所的字符长度。然后,转换模块将字符串文件依次拆分多个子文件,每个子文件所保护的字符长度是二维码图片所能承载的最大字符长度,最后就将每个子文件按照现有的二维码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得到相应的二维码图片以进行物理隔离传输。由于字符串文件包含的字符长度减少了,所以拆分得到的子文件数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使得待传输文件转换后对应的二维码图片数量也相应减少,因而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需要进行显示和识别的二维码图片数量,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一种记录载体到另一种记录载体上转移数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件转换方法及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在物理隔离的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普遍采用方法是使用专用的U盘或光盘进行拷贝,这样的传输方式不仅存在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公开号为CN11186073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异网信息传输系统,并具体公开了,将所述数据按照预设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形成图像码,并显示图像码;扫描显示的图像码,解析获取图像码包含信息,并根据解码情况生成以二维码格式编码的确认信息,形成二维码,并显示二维码;若解码成功,则接收所述图像码携带的数据。从而有效、快速地在没有物理连接的内网与内网、内网和外网之间传输信息,提高单次编码信息量和传输速度,安全性高。
公开号为CN11183232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QR二维码的单向跨网文件传输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将发送端文件信息转换为二维码码图,接收端利用摄像头扫描发送端生成的二维码图像,二维码接收软件对摄像头捕获的图像进行预处理,计算图像的积分图并提取Haar like特征,输入到训练好的级联Adaboost分类器中,利用Zbar二维码检测算法对级联分类器识别的结果进行解析,从而获得所发送的文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传输准确率。
公开号为CN105049425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维码的物理隔离传输方法,并具体公开了,第一网络终端对需要发送的原始数据进行自动分块处理,得到分块数据;对各分块数据进行加密并分别转换为对应的二维码图片;在第一网络终端上根据区块序号按顺序显示各二维码图片得到组合二维码图片;第二网络终端对组合二维码图片进行扫描;将采集到的组合二维码图片进行解密并拆分为对应的各二维码图片;将拆分得到的各二维码图片进行解析,获得对应的各分块数据并写入缓存文件;第二网络终端将接收的全部分块数据进行合并,得到完整合并后的原始数据进行存储。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保证了物理隔离传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将文件转换成多张二维码,通过二维码来达到物理隔离数据传输的目的。但是,二维码传递是靠字符传递,每个字节必须要由数值转成字符。经实验测试,100万像素的摄像头摄取普通液晶显示器显示的二维码,一旦按照QR编码规则编码的二维码承载的字符长度超过150个,识别失败的概率就会增大。
因此,二维码承载的字符长度最好不要超过150个,而现有技术是直接将文件中的每个字节由数值转换成字符。这就导致文件转换后对应的字符数量较多,进而导致文件转换后对应的二维码数量较多,从而影响到物理隔离的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文件转换方法及转换系统。能够用更少的二维码无损的记录文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文件转换方法,包括:
对待传输文件进行编码,得到高进制形式的字符串文件;
将所述字符串文件拆分成多个子文件,并将所有子文件分别转换成相应的二维码图片进行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所述对待传输文件进行编码,包括:
将待传输文件拆解成字节数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754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功能的氮氧化物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面部自动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