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力发电厂废气处理的微藻固碳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67793.4 | 申请日: | 202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8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蔡长辉;蔡晨曦;王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金鼎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B01D53/84;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锦辉利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10 | 代理人: | 陈捷 |
地址: | 234000 安徽省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力发电厂 废气 处理 微藻固碳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火力发电厂废气处理的微藻固碳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废气过滤净化,步骤二、废气初检判定,步骤三、微藻固碳,步骤四、内环境分析调节,步骤五、固碳分析调节;本发明是通过废气初检反馈模块对废气的过滤净化效果进行监测分析,以持续保证输入微藻固碳设备内的废气质量,对后续微藻固碳设备的顺利高效运行起到促进作用,还通过内环境分析模块对微藻固碳设备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并进行自动适应性调节,保证微藻固碳设备内部环境的稳定,减轻因内部环境变化而对微藻固碳效果和固碳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通过微藻固碳管理模块对微藻固碳设备进行固碳分析,保证固碳效果和固碳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火力发电厂废气处理的微藻固碳工艺。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及天然气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基本生产过程主要是通过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加热水使成蒸汽,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以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以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火力发电厂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废气直接排放入大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
通过微藻固碳的方式对火力发电厂废气进行处理能够起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但现有火力发电厂用微藻固碳工艺无法实现对内部环境和固碳效果的监测分析,难以保证固碳效果效率和内部环境的稳定,且目前经过初步处理的废气直接输送至微藻固碳设备内,无法对所输入废气的初步处理状况进行检测反馈,未能得到有效处理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颗粒会影响到微藻固碳设备的性能;
针对上述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火力发电厂废气处理的微藻固碳工艺,解决了现有微藻固碳工艺无法实现对内部环境和固碳效果的监测分析,难以保证固碳效果和内部环境的稳定,且无法对所输入废气的初步处理状况进行检测反馈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火力发电厂废气处理的微藻固碳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废气过滤净化:输入火力发电厂废气,对废气进行过滤净化,去除废气中的烟尘和含硫含氮气体,净化后的废气通过管道进入废气初检设备内,废气初检设备内的废气初检模块采集废气初检数据,并将废气初检数据发送至废气初检反馈模块;
步骤二、废气初检判定:废气初检反馈模块基于废气初检数据进行废气质量分析,通过废气质量分析获取到处理后废气的初检系数,基于废气的初检系数生成废气初检合格信号或废气初检不合格信号,将废气初检合格信号或废气初检不合格信号发送至处理器;
处理器接收到废气初检不合格信号后,发出控制指令以使初检不合格的废气进行二次过滤净化,生成初检预警指令并发送至后台监控终端以提醒后台操作人员;处理器接收到废气初检合格信号后,发出控制指令以使过滤净化后的废气进入微藻固碳设备中;
步骤三、微藻固碳:废气进入微藻固碳设备后,微藻固碳设备内的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
步骤四、内环境分析调节:微藻固碳设备中的内环境检测模块进行内部环境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时段的内环境检测数据发送至内环境分析模块,内环境分析模块基于内环境数据并通过分析生成内环境正常信号或内环境异常信号,将内环境正常信号或内环境异常信号发送至处理器;
处理器接收到内环境异常信号后发送内环境调节指令至内环境调节模块,内环境调节模块对微藻固碳设备的内部环境进行适应性调节;处理器接收到内环境正常信号后,生成固碳效果分析信号并将固碳效果分析信号发送至微藻固碳管理模块;
步骤五、固碳分析调节:废气复检模块对进入微藻固碳设备内的废气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时段的废气输入数据发送至微藻固碳管理模块,废气核检模块对微藻固碳设备所排放气体进行检测并将检测时段的废气输出数据发送至微藻固碳管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金鼎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金鼎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67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与船之间的随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多云融合的电网数字化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