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55165.4 | 申请日: | 2022-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55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3 |
发明(设计)人: | 熊祖弟;李诚雨;徐秀;闫健生;曹天林;陈亚军;袁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州市诚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3/35;B09B3/40;B09B3/70;B09B3/38 |
代理公司: | 南昌卓尔精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3 | 代理人: | 刘文彬 |
地址: | 456500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板 残渣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它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包括粉碎装置、浸泡装置以及烘干混合装置,粉碎装置设置在浸泡装置的上方,且浸泡装置的下方设有倾斜支撑脚一和倾斜支撑脚二,倾斜支撑脚一和倾斜支撑脚二之间设有收集箱。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紧凑、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提高覆铜板粉碎效果的同时能够将覆铜板能够进行充分的拌合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铜板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废弃覆铜板中金属材料的回收利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其中非金属材料的再生利用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很大一部分被当作垃圾丢弃、焚烧或掩埋,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导致有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废覆铜板中含较大量溴和少量的氯,焚烧法处理会造成空气污染,特别是二噁英污染,热裂解法回收油中仍含有溴及少量金属。
然而,现有的生产方法虽然能够对覆铜板进行加工处理,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缺陷:1、现有的加工处理装置,通过将初步加工的覆铜板直接投入至硫酸中浸泡,但是由于在初步粉碎的过程中由于粉碎的效果不佳,使得覆铜板存在折弯,且折弯处的浸泡效果不佳,使得影响了覆铜板的处理效果。2、现有的覆铜板在浸泡的过程中,直接将覆铜板进行放置,但是使用的托盘放置板,使得底部堆积的覆铜板的效果不佳,当不能设置搅拌装置时,则浸泡的次数增多,从而影响了覆铜板的浸泡效果。3、现有的烘干装置主要通过将硫酸浸泡后的材料进行静置烘干,但是由于烘干的效果不佳。
基于上述技术缺陷,本申请亟待需要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结构紧凑、减轻工人工作强度、提高覆铜板粉碎效果的同时能够将覆铜板能够进行充分的拌合处理的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支撑架以及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包括粉碎装置、浸泡装置以及烘干混合装置,所述粉碎装置设置在浸泡装置的上方,且浸泡装置的下方设有倾斜支撑脚一和倾斜支撑脚二,所述倾斜支撑脚一和倾斜支撑脚二之间设有收集箱;
所述倾斜支撑脚一与倾斜支撑脚二之间设有连接板一,且连接板一与浸泡装置底部之间设有透明玻璃板,所述浸泡装置与连接板一之间设有出料管一,且出料管一设置在浸泡装置的底部,所述粉碎装置内部为空腔结构,且设有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所述下部空腔设有出料管三和出料管四,所述出料管三和出料管四的一端与浸泡装置的顶部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一的中部设有出料管五,所述收集箱位于出料管五的下方,所述浸泡装置与烘干混合装置之间设有连接管一,且连接管一的下方设有烘干装置,所述烘干混合装置包括烘干空腔和混合空腔。
在本发明的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中,所述烘干空腔设置在混合空腔的上方,且烘干空腔与混合空腔之间设有倒锥形隔板,所述混合空腔的外围设有收集空腔,所述收集空腔的底部上设有出料管六,所述出料管三和出料管四上设有开关阀,所述混合空腔的内部上设有可移动混合箱体,所述可移动混合箱体的底部上设有凸缘,且凸缘上设有通孔螺纹,且收集空腔的界面为U字形结构,且收集空腔的底部上设有与通孔螺纹相互配合的盲孔螺纹一,所述可移动混合箱体的内部上设有搅拌装置,且可移动混合箱体的侧壁上设有固定转动轴。
在本发明的覆铜板残渣处理装置中,所述浸泡装置的侧壁上设有竖向支撑板一,且竖向支撑板一的端部上设有横向支撑板一,所述横向支撑板一上设有电机一;所述上部空腔与下部空腔之间设有下凹隔板,所述下凹隔板设有下凹段一和下凹段二,所述下凹段二上设有粉碎尖刺部,且下凹段二的中部上设有出料管七,且出料管七使得将上部空腔与下部空腔进行连通,所述下部空腔的中部设有加热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州市诚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林州市诚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551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