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导电缆终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40591.0 | 申请日: | 202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2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曹雨军;朱红亮;夏芳敏;姚震;门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2/16 | 分类号: | H01B12/16;H01B12/00;H01R4/6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高雪莲 |
地址: | 300392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导 电缆 终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电缆终端装置,涉及超导电缆接续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体、绝热配管和制冷机,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有通液氮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硅钢芯体,所述硅钢芯体上缠绕有用于与超导电缆连接的超导电缆线圈,所述外壳体上缠绕有用于与常规电缆连接的常规电缆线圈。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外壳体,外壳体内部设置的通液氮的内壳体,内壳体内部设置的硅钢芯体,硅钢芯体上缠绕的与超导电缆连接的超导电缆线圈以及外壳体上缠绕的与常规电缆连接的常规电缆线圈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将超导电缆和常规电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完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仍能有效进行电力传输,避免了常规电缆与超导电缆复杂繁琐的接续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导电缆接续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导电缆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超导电缆与常规电缆的接续引出通过终端恒温器16实现,从超导电缆到常导电缆的电力传输系统接续状态如图4所示,主要装置有超导电缆本体、本体恒温器、终端恒温器16、制冷机15、泵箱、绝热配管14等,现有终端装置如图5所示,超导电缆浸泡在终端恒温器16中(终端恒温器中通有液氮),形成超导电缆得以运行的低温系统,超导电缆与常规电缆的接续引出通过终端恒温器16实现。
目前,超导电缆到常导电缆的电力传输需要终端恒温器16中设置的电流引线17作为过渡媒介进行电力传输,因需确保通流能力、降低漏热及高压绝缘等要求,使得超导电缆到常导电缆的接续操作复杂繁琐,另外终端恒温器16涉及超导态向常导态以及低温模式向常温模式的过渡,存在变温空间会出现因温度梯度产生的漏热损失,同时还涉及高压、绝缘、接地及各参数监控等问题,因此,终端装置的设计更为复杂、接续繁琐且造价成本极高,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导电缆终端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导电缆终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导电缆终端装置,包括外壳体、绝热配管和制冷机,所述外壳体内部设置有通液氮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硅钢芯体,所述硅钢芯体上缠绕有用于与超导电缆连接的超导电缆线圈,所述外壳体上缠绕有用于与常规电缆连接的常规电缆线圈。
优选的,所述超导电缆线圈两端均设置有内管连接端和外管连接端,内管连接端与外管连接端相套接。
优选的,所述硅钢芯体上设置有与地面连接的芯体接地端。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形成绝热腔。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压力表,用于监测内壳体内的液氮压力,压力表与内壳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温度表,用于监测内壳体内的液氮温度,温度表与内壳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为非导磁性材质。
优选的,所述内管连接端与内壳体密封连接,所述外管连接端与外壳体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与绝热配管相连接的绝热配管连接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超导电缆终端装置,通过设置的外壳体,外壳体内部设置的通液氮的内壳体,内壳体内部设置的硅钢芯体,硅钢芯体上缠绕的与超导电缆连接的超导电缆线圈以及外壳体上缠绕的与常规电缆连接的常规电缆线圈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在将超导电缆和常规电缆,低温环境和常温环境完全相互隔离的情况下,仍能有效进行电力传输,避免了常规电缆与超导电缆复杂繁琐的接续操作,并且不存在变温空间从而消除了因温度梯度而产生的漏热损失,降低了成本。
该超导电缆终端装置,通过外壳体上设置的压力表和温度表,可以对内壳体内部的液氮进行压力以及温度的监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平面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经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405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