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人机协同运输的飞行机械臂柔性交互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34617.0 | 申请日: | 202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57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郭雷;刘钱源;余翔;郭克信;吕尚可;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人机 协同 运输 飞行 机械 柔性 交互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人机协同运输的飞行机械臂柔性交互控制方法,以解决人机交互外力及无人机的动力学特性影响飞行机械臂控制精度和飞行安全,首先构建含有人机交互外力及无人机动力学特性的飞行机械臂耦合动力学方程,其次,设计以机械臂末端夹爪为接触点的交互外力估计器,再次,针对交互外力和不同任务所需的柔性策略,搭建导纳滤波器以重构机械臂末端的期望位置;然后,设计模型预测控制将机械臂末端的期望位置映射到无人机和每个关节舵机的轨迹;本发明能够显著改善多旋翼飞行机械臂在人机协同作业中的交互刚度,可用于机器人领域特种作业无人机、飞行机械臂等多旋翼无人系统的人机交互和协同作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机器人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人机协同运输的飞行机械臂柔性交互控制方法,适用于搭载多自由度机械臂执行人机交互或环境交互任务且需要实现稳定安全控制的飞行机械臂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材料工艺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尤其是以多旋翼作为驱动机构小型无人机为代表的空中机器人在灾害预警、地质勘察、应急救援等国防、电力、航拍等领域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大,任务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小型无人机大多应用非接触式信息感知领域,在面对诸如应急救援救灾等目前亟需与环境进行物理交互的场合中,空中机器人被期待能够对特定的目标施加力/力矩以改变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因此,搭载三维云台、或者多自由度机械臂等各种任务载荷的飞行机械臂逐渐丰富,随着任务作业任务范围的不断扩展,飞行机器人需要携带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更大推力的螺旋桨,但是为了能够执行环境交互任务,相应的机械臂需要更长的关节以伸出螺旋桨的转动范围,更长的关节又进一步增加了机器人的自身重量,会降低作业时间和任务执行范围。因此,上述飞行机器人所搭载的机械臂负载大部分为多自由度轻质材料组成的小型机械臂,同时提供稳定基座的飞行平台大多为可以垂直起降、保持悬停的多旋翼小型无人机。
在与环境甚至人类进行物理交互场景中,如:桥梁探测、管道检修、人机协同运输作业时,为了交互对象和自身的安全,飞行机器人需要在交互过程中展示一定的柔性,而且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调节柔顺度。
对于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由于其平动和转动耦合的动力学特性,不能同时控制其姿态和位置。相对于普通的飞行机器人,飞行机械臂包含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多关节机械臂,因此,必须避免机械臂运动的时候与无人机机体发生碰撞。这对飞行机械臂的轨迹运动规划提出了更多高的要求。此外,由于无人机和机械臂之间刚性联接为一个整体,那么机械臂的装配首先会改变原来多旋翼无人机的质心位置和惯量分布等基本物理属性参数;其次,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作为机械臂的基座为机械臂的运动提供足够支撑力,那么机械臂的反作用力会对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安全和稳定性造成损害,所以需要对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加以约束。
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机协同作业任务中的安全性,并提升机器人展示的柔顺度,使空中飞行机器人尤其是飞行机械臂能够具有和人类协同作业的能力,完成协同运输等任务,飞行机器人的规划控制算法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上述提到的交互外力感知和柔性轨迹规划以及机械臂末端逆运动学求解问题。
中国发明CN202110148055.7提出了一种基于鸽群优化控制的带臂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及控制方法,但存在两个问题:(1)其使用反步设计方法对二自由度机械臂连杆关节进行控制;(2)并未考虑与环境存在物理接触甚至动态交互的情况;中国发明专利CN202120279837.X提出了一种搭载并联机械臂飞行器,旋翼飞行器下方设有并联机械臂组件,其提出的装置和控制方法也存在类似的问题:(1)其并联机械臂的工作空间只存在于多旋翼飞行器的下方;(2)也没有考虑与外力交互的情况。申请号202110248852.2提出了一种基于操作员意图识别的飞行机械臂抓取作业遥操作方法,同样地,没有考虑存在环境交互外部力的情况。因此,上述的方法都没有考虑存在外界环境交互力的情况下实现人机协同作业任务。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34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