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压灸装置及灸疗自动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211375.3 | 申请日: | 202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1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周甜;韦红梅;肖爱祥;熊令辉;吴升伟;于林;徐琰;邹楚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王东平 |
地址: | 5103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装置 自动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压灸装置及灸疗自动控制方法,自动压灸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活动套、驱动装置和控制电路;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连通的通孔,活动套活动设置于安装腔内,活动套内具有用于插入待燃载体的插接槽;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活动套连接并带动活动套在安装腔内移动以靠近或远离通孔,驱动装置与控制电路电连接,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该自动压灸装置及灸疗自动控制方法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自动调整灸疗燃烧端与人体部位的距离,以能够根据人体部位灸疗的需要自动调节灸疗温度,并在调节过程中保证灸疗燃烧端与穴位准确对应,调节方便,能够提高灸疗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压灸装置及灸疗自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艾条悬灸对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艾灸疗法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此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艾灸疗法还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根据艾灸的施灸方法不同,艾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而间接灸又可分为隔物灸和悬灸。根据悬灸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固定悬灸、回旋灸、雀啄灸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艾草固定于穴位上方进行燃烧,由于艾草燃烧时温度不易控制,压灸温度过高时易导致烫伤;且在采用悬灸操作方式时,由于艾条经常需要根据灸疗的需要做上下移动等,容易导致艾条相对穴位偏移。
公开号CN202751585U,名称为新型艾灸装置的专利,其具有调节支腿、艾灸箱、抽拉式托架、灸盒、排烟管、排气扇和排烟管,调节支腿固接在艾灸箱下方,抽拉式托架通过设置在艾灸箱的支撑条与艾灸箱滑动配合,灸盒通过上边四周的裙边套设在抽拉式托架中的艾灸孔上;排烟管一端与艾灸箱的排气孔相连,另一端通到室外并设有排气扇。其中调节支腿为可升降支腿,可根据各人的身体部位通过螺母的调节进行升降,高度是使人感到温度适宜和人体感到舒适,使艾灸可以轻松作用于人体的部位,让艾灸变得更加方便。但是,采用调节支腿对艾灸箱整体进行上下升降,难以控制艾灸的合适高度,且调节也较为困难,不能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艾灸装置的艾烟排出端与人体部位的距离,故艾灸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自动压灸装置,该自动压灸装置能够自动调整灸疗燃烧端与人体部位的距离,以能够根据人体部位灸疗的需要调节灸疗温度,并能够保证调节过程中灸疗燃烧端与穴位准确对应。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压灸装置,所述自动压灸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活动套、驱动装置和控制电路;
所述壳体具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通孔,所述活动套活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活动套内具有用于插入待燃载体的插接槽;
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活动套连接并带动所述活动套在所述安装腔内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通孔,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具有感应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未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113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