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1201768.6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70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母德一;郭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盈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3/035;F01N3/022;F01N3/28;F01N11/00;F01N13/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7 | 代理人: | 秦少博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尾气 处理器 | ||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包括氧化催化部分和尾端过滤部分,所述氧化催化部分包括装置外壳、检测组件和氧化催化柱,检测组件设置于装置外壳的两端,氧化催化柱包括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氧化催化板和微粒氧化催化板,所述氧化催化柱的轴心与装置外壳的轴心呈偏心设置,所述尾端过滤部分连接于装置外壳的末端。当第一排气管内部气压瞬间增大时,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氧化催化柱由其偏心方向向第一排气管的方向转动,使排气最短距离的经过氧化催化柱,提高瞬时的尾气处理速度,防止第一排气管内部瞬时气压过高导致的炸缸,保障尾气后处理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
背景技术
后处理器一般安装在整车排气管路上,一般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柴油机氧化催化器(简称DOC),后面是微粒氧化过滤器(简称POC)。柴油机排出的有害废气通过后处理器,将其中的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成分。
后处理器内部结构为细小的蜂窝状,这种结构的考虑主要是最大废气与后处理器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有害物的过滤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排气阻力,排气阻力对柴油机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油耗升高,排放量增加;并且后处理器容易发生堵塞,维修和更换价格较高。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610226401.8的一种基于柴油机尾气处理的可循环使用的后处理装置,将氧化催化器和微粒氧化催化器设置为球形,通过步进电机带动其转动,实现后处理装置的不同部位进行工作,能够延长后处理装置的使用时间,防止进气管内出现堵塞,减少设备的维护和更换费用。
但在该申请中,后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不能根据进气管内部的排气量进行调节,当有较大的排气量一次性进入到后处理装置处时,由于后处理装置的最大处理量不变,较多的气体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出现炸缸等问题,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根据排气管内的排气量对氧化催化部分进行调节,增大尾气后处理器的瞬时处理效率,防止设备出现炸缸。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柴油机尾气后处理器,包括氧化催化部分和尾端过滤部分,所述氧化催化部分包括装置外壳、检测组件和氧化催化柱,检测组件设置于装置外壳的两端,氧化催化柱包括若干个交错设置的氧化催化板和微粒氧化催化板,所述氧化催化柱的轴心与装置外壳的轴心呈偏心设置,所述尾端过滤部分连接于装置外壳的末端。
作为优化,所述的装置外壳包括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和柱状壳体,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同轴心设置,柱状壳体竖直连接于第一排气管与第二排气管之间,柱状壳体的轴心方向与第一排气管的轴心方向竖直垂直设置,所述柱状壳体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侧,所述第一排气管向柱状壳体的方向、第二排气管向柱状壳体的方向宽度逐渐增大至与柱状壳体高度相等,所述氧化催化柱转动连接于柱状壳体内部,氧化催化柱的侧立面与柱状壳体内侧面贴合。
作为优化,所述的氧化催化柱和所述柱状壳体的内侧面均为圆柱状,所述氧化催化柱与所述柱状壳体同轴心设置,所述氧化催化柱包括固定底板、连接柱和连接底板,所述连接柱竖直设置于固定底板上侧,若干个所述氧化催化板和若干个微粒氧化催化板均沿连接柱呈圆周阵列设置,所述连接底板与连接柱可拆卸连接,连接底板与固定底板为同轴心设置的圆盘板,所述氧化催化板与所述微粒氧化板为直径相同的扇形柱体,所述连接柱一端穿过所述柱状壳体连接有步进电机。
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连接管上设有正向风机,第二排气管设有负压风机,第一连接管与柱状壳体之间设有缓冲腔体。
作为优化,所述的检测部分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连接管远离柱状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第二排气管与柱状壳体相邻的一端,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缓冲腔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盈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盈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2017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