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95427.2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30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峥;刘享承;金飞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普睿益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5 | 代理人: | 薛东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瘤 介入 栓塞 治疗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包括闭塞装置,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编织体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近端体靠近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近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远端体相对近端体远离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且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如此设置,编织体在动脉瘤内具有轴向的支撑力和径向的预紧力,血流的冲击不能使得编织体的移动,避免了长期血流冲击下导致闭塞装置偏移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动脉瘤相关病症的复发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因局部的病变和损伤,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动脉瘤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在人体内的血管分叉处以及血管最大角度弯折处,而动脉瘤瘤壁薄,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动脉瘤随时会产生破裂的危险,破裂后其致死率或致残率也较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颅手术夹闭,(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手术夹闭主要通过将金属夹子固定在动脉瘤的颈部从而实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尽管有效,但是该手术对于病人的创伤比较大,所需恢复时间也比较长。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技术。
常见的介入治疗产品有弹簧圈、液体栓塞剂、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其中像弹簧圈通过将金属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以填塞动脉瘤,从而阻止血流流入动脉瘤,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血流导向、覆膜支架通过植入血管内,改变血流的动力学,来实现闭塞动脉瘤瘤腔。但是当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时,以上产品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最佳。使用弹簧圈治疗分叉处动脉瘤,其手术操作过程较为棘手,对于瘤腔内的植入密度难以控制。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弹簧圈脱落到母血管中,可能需要植入额外的辅助支架,这也增加手术的时间和治疗成本。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通常使用在相对直的血管中,不适用于分叉位置动脉瘤。
如今,利用管状编织物对动脉瘤进行填充是比较新颖的技术,但是对于管状编织物,其在动脉瘤内的位置、封闭性以及孔隙率等性能都会影响到对于动脉瘤的治疗效果,造成血流冲击下编织物的移位,导致动脉瘤的复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包括闭塞装置,所述闭塞装置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呈网状且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其中,所述编织体包括远端体和近端体,所述编织体包括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远端体包括横截面积在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不变的中部段;当所述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所述近端体靠近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并且所述近端体的外壁至少部分与所述动脉瘤的内壁抵接以封堵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所述近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径向方向上受到所述动脉瘤内壁的径向支撑力,所述远端体相对所述近端体远离所述动脉瘤的颈部开口设置且所述远端体的远端至少部分与动脉瘤的内壁抵接,所述远端体在所述编织体的轴向方向上受到动脉瘤内壁的轴向支撑力。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端体还包括与所述中部段的远端连接的上部段及与所述中部段的近端连接的下部段,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中部段呈柱状,所述下部段呈收口状,所述上部段的远端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
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柱状结构处的金属丝交织形成菱形孔结构,所述菱形孔结构具有长对角线和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所述短对角线,所述编织体的周向方向上形成所述长对角线,所述长对角线的长度大于所述短对角线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954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