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侧向自动顶紧夹具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79927.7 | 申请日: | 2022-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01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亮;李克明;单英吉;刘标;张英伟;董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 |
| 地址: | 11003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侧向 自动 夹具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模块化侧向自动顶紧夹具,属于航空制造方向加工装夹技术领域。该夹具包括支撑组件、动力组件和加力传动组件。本发明通过组合使用的方式,可以实现在不同装夹需求下的应用,具有操作简便、通用性高的优点。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类型零件装夹通用性的问题,自动化的装夹解决了人工装夹存在的劳动强度高、生产辅助时间长的问题;模块化的装夹装置可以组合使用,增加了该装夹装置的通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电机作为驱动,没有对其他动力源的需求,增加了该装夹模块的适应性;压力传感器的应用,增加对零件变形控制的准确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制造方向加工装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模块化侧向自动顶紧夹具,用于飞机零件的高效自动化夹紧。
背景技术
目前,在飞机制造领域中,存在大量的尺寸、规格差异较大的弱刚性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夹具进行定位和夹紧,但是多为专用的手动夹具,工人劳动强度很大,装夹效率低,定位精度和夹紧力不可控;另外随着型号的快速迭代,使得零件结构会发生变化,夹具往往也将随之变化,从而使得传统的专用夹具开发成本进一步加大且利用率低,已经不再满足生产的需求。从产品质量方面,工人运用手动扳手拧紧大量的楔形块,使得在较大范围内夹紧力大小不一,造成零件变形,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易达标。因此,设计一种夹具,即采用电气等新动力代替人力,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夹具设计具备通用性,能够覆盖不同类型、规格产品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十分必要。
2019年玉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专利CN209665153U中,公开了一种“快速夹紧机构”,该机构依靠手动操作,结构简单,适用于不同尺寸工件装夹;2018年意特利(滁州)智能数控科技有限公司在专利CN209110648U中,公开了一种“通用型工装夹具”,该夹具通过更换移动限位垫板和固定限位垫板对同系列零件装夹;2018年伯恩高新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在专利CN209598767U中,公开了“一种通用夹具”,该夹具采用气动组件进行夹持,适用于小型板件自动化装夹,开发成本较高。
上述方法中,均未提及一种模块化侧向顶紧自动夹具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件的装夹问题,提供了一种可组合使用的夹具模块,该装置由电机驱动,实现零件的自动化装夹;楔形块机构的运用,使装夹模块具备加力和自锁特性;结构紧凑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可根据实际加工需求组合使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块化侧向自动顶紧夹具,包括支撑组件Ⅰ、动力组件Ⅱ和加力传动组件Ⅲ。
所述支撑组件Ⅰ包括底座1和基座2。其中,底座1上设有定位销孔和螺栓孔,可与工作台或其他平面进行定位固定;其上表面设有水平滑槽10;基座2为Z字型结构,其底部通过螺栓与底座1连接固定,其内侧面开有竖直滑槽11。
所述动力组件Ⅱ包括电机3和丝杠4。其中,电机3选用直驱电机,通过轴承座与底座1连接;丝杠4用来传导力矩输出,其一端与电机3通过联轴器相连,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基座2顶部连接。
所述加力传动组件Ⅲ包括内楔形块5、外楔形块6、限位开关7、压力传感器8和顶板9。其中,内楔形块5两端分别设有滑轨A12和滑轨B15,滑轨A12与基座2上的竖直滑槽11配合连接;内楔形块5中心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丝杠4配合连接,由动力组件Ⅱ驱动内楔形块5沿基座2上的竖直滑槽11上下滑动。外楔形块6下方的滑轨C13与底座1上的水平滑槽10配合连接,限制外楔形块6的运动方向;外楔形块6斜面上开有滑槽14,与内楔形块5斜面上的滑轨B15配合连接,由内楔形块5带动外楔形块6进行推出缩回动作。限位开关7安装在底座1上,用以限制外楔形块6推出的距离;压力传感器8通过法兰盘连接在外楔形块6和顶板9之间,用来检测顶紧力大小;顶板9根据实际装夹需求进行设计更换。
上述模块化侧向顶紧自动夹具的两种工作模式的实际应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799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