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146740.7 | 申请日: | 202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8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刘琳;张睿;宋巧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84 | 分类号: | C12N15/84;A01H5/00;A01H6/46;C12N15/113 |
代理公司: | 深圳尚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03 | 代理人: | 王利彬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控 玉米 分枝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方法,包括:利用T‑DNA插入转基因技术构建了两个串联重复的发卡结构的miR529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EHA105株系将miR529过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C01的不成熟胚中得到多个转基因事件;对多个转基因事件通过PCR进行验证,并通过Northern blotting的方法挑选miR529在雄穗中表达量升高的独立事件。本发明利用过表达转基因技术提高miR529的表达量,在玉米密植群体中,减小了雄穗分枝数,最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目前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广、单产最高的第一大作物。为了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应对全球人口增长以及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提高玉米产量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是优选途径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大田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例如,作为玉米种植和生产大国的美国,其玉米种植密度从上世纪中叶翻了两倍,达到当代的62000-104000株/公顷;同时,单产也从1287公斤/公顷提高到9595公斤/公顷。
为了提高玉米品种的耐密植性,选择合适的雄穗分枝数和大小、雌穗穗位、株高、最佳的生育期和叶夹角等是获得理想株型、产量和生物量的关键指标,也是培育适应机械化作业品种的基础。雄穗大小主要包括雄穗分枝数、小穗数目、分枝夹角和长度,是玉米驯化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过大的雄穗影响株型的冠层结构,降低植株整体光能利用率,遮挡了本来能达到雌穗的光照。而且玉米花序的发育大致处于同一个时期,雄穗抢夺了雌穗发育需要的光合作用产物和其它营养物质。在密植条件下,较小的雄穗或较少量的雄穗(去雄技术)就能产生足够的花粉供应雌穗授粉而不影响结实率,因此,适度减小的雄穗是一个重要的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雄穗分枝数目是典型数量性状,其分化发育过程受到激素、遗传和环境条件的协同调控。目前已鉴定出多条途径参与调控玉米雄穗发育,包括CLV/WUS途径、生长素途径、RAMOSA途径和SPL途径等。由于雄穗分枝是一个数量性状调控的表型,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更多的调控因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方法。
一种调控玉米雄穗分枝数的方法,包括:
利用T-DNA插入转基因技术构建了两个串联重复的发卡结构的miR529过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EHA105株系将miR529过表达载体转入玉米自交系C01的不成熟胚中得到多个转基因事件;
对多个转基因事件分别通过PCR分子进行验证,并通过Northern blotting的方法挑选miR529在雄穗中表达量升高的独立事件。
具体地,发卡结构的miR529过表达载体包括:使用玉米泛素基因UBI驱动的人工miRNA结构和使用增强CaMV 35S启动子驱动的BAR基因结构。
具体地,所述利用T-DNA插入转基因技术构建了两个串联重复的发卡结构的miR529过表达载体,包括:
在pOT2-Polycis-UN载体中,将两个串联重复的具有发卡结构的miR529克隆到玉米泛素基因UBI启动子下游主干中。
具体地,还包括:
对发卡结构的miR529过表达载体进行测序验证,并将所得的pOT2-Polycis-UN载体经PacI和Mlu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重消化;
将消化后回收的UBI-miR529-NOS片段克隆到pZZ00026-PM的二元载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467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谷氨酸脱氢酶启动子突变体及其应用
- 下一篇:涂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