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容量损失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37214.4 | 申请日: | 2022-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8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冯婷;张继君;王少飞;魏奕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7 | 分类号: | G01R31/38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吴迪 |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容量 损失 测试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容量损失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对待测电池进行恒压充电,获取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恒压充电的待测电池的目标电极的漏电流,目标电极包括工作电压处于平台区的电极,基于目标电极的漏电流和预设测试时长,确定待测电池的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采用本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测试操作和短时间的电性能测试测得待测电池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无需仿真建立电池正负极副反应模型,也无需对待测电池进行长期电性能测试,如此,大大提高了电池容量衰减的测试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容量损失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在电池行业内,通常以电池容量作为评价电池寿命的指标。然而,电池在使用阶段会出现容量持续衰减问题。所以,研究分析电池容量衰减的机理变得十分重要。经研究发现,锂离子电池寿命衰减与锂离子内部化学/电化学副反应息息相关,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损失、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损失正是电池寿命衰减的原因之一。
目前,评估电池正负极材料损失的方法主要包括:仿真建立电池正负极副反应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电池存储过程中由于副反应导致的正负极嵌锂量变化,或者通过长期的电性能测试检测正负极材料的损失。
然而,上述方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获取关键参数,耗时长且操作过程繁琐,测试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测试效率的电池容量损失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容量损失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待测电池进行恒压充电,获取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恒压充电的待测电池的目标电极的漏电流,目标电极包括工作电压处于非平台区的电极;
基于目标电极的漏电流和预设测试时长,确定待测电池的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待测电池进行恒压充电,获取待测电池在测试时长后的目标电极的漏电流,根据目标电极的漏电流和预设测试时长,确定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整个过程,利用恒压充电具备充电效率高的特点,缩短了容量损失测试时间,并且无需仿真建立电池正负极副反应模型,也无需对待测电池进行长期电性能测试,通过简单的测试操作和短时间的电性能测试即测得待测电池的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大大提高了电池容量衰减的测试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电池还存在工作电压处于平台区的电极,则方法还包括:
对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恒压充电的待测电池依次进行完全放电、充电和完全放电,获取正负极总容量损失值;
根据正负极总容量损失值和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得到待测电池工作电压处于平台区的电极的容量损失值。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待测电池依次进行完全放电、充电和再次完全放电,能够模拟电池充电存放过程中的容量损耗,获取正负极总容量损失值,进一步,根据正负极总容量损失值和目标电极的容量损失值,得到工作电压处于平台区的电极的容量损失值,解决了无法测得一端电极的漏电流,进而无法评估该电极的容量损失值的问题,实现了正极容量损失值和负极容量损失值的有效区分,有利于设计出更为长寿的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恒压充电的待测电池依次进行完全放电、充电和完全放电,获取正负极总容量损失值包括:
对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恒压充电的待测电池进行完全放电,记录第一完全放电容量;
以预设SOC测试值对待测电池进行充电,预设SOC测试值基于待测电池当前的SOC值得到;
对按照预设测试时长进行充电的待测电池进行再次完全放电,记录第二完全放电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372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