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宜湖北的稻-蟹-麦/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1112635.1 | 申请日: | 202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0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茂前;张富林;范先鹏;张志毅;倪承凡;夏颖;刘冬碧;余延丰;吴家琼;祝习才;程子珍;黄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1/59;A01G22/20;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苏士莹 |
地址: | 43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宜 湖北 生态 循环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宜湖北的稻‑蟹‑麦/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本发明在不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情况下,不破坏稻田情况,增加一茬螃蟹的养殖,同时稻田全程进行机械化操作,在增加稻田收益的同时,减少人工成本投入,并增加了稻谷的产值,综合增加了稻田收益;并应用粮肥轮作技术,实现两年三粮一肥,既保证农田粮食安全,又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量;同时田埂加高,稻田对雨水的容纳上限增加50%以上,有限减少了地表径流的产生,降低了稻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风险。本发明所述种养方法,可实现稻田综合高效利用,效益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宜湖北的稻-蟹-麦/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北省探索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解决当前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种粮意愿不高找到了新方法,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给探索了新途径,为改善生态、保护水体和培肥地力开辟了新阵地。稻渔综合种养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倍~5 倍,其中“稻虾共作”亩产虾100公斤~150公斤、水稻400公斤~600公斤,亩均纯收入少则2000元、多达5000元以上,“香稻嘉鱼”“稻鳖共作”等模式亩均纯收入过万元。较传统的农业生产稻渔综合种养在水产品保供给和水产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目前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有7模式:稻虾种养、稻鱼种养、稻蟹种养、稻鳅种养、稻鳖种养、稻螺种养、稻蛙种养。这7种种养模式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和水产品总产量98.61%、98.57%。其中稻虾种养面积、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8.15万亩、177.25万吨,分别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量的 47.70%和60.84%,是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最大的模式。而在湖北稻虾种养模式占到稻渔综合种养的90%以上。
稻虾种养模式经营过程中受虾和水稻比较经济效益的影响,“重虾轻稻”的现象明显,这严重制约了稻虾模式和水稻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稻虾模式创新和技术发展均以虾为核心而展开,从“一稻一虾”转变为“一稻两虾”,乃至“一稻三虾”、“一稻四虾”。虾的养殖强度在无限制增加,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水稻的种植地位逐渐弱化,水稻实际种植面积缩减严重、播种季节推迟、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问题。
并且随着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养殖业竞争加剧,虾苗市场饱和,效益将逐步减少。单一的稻虾模式已不能满足种粮大户的需求,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种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宜湖北的稻-蟹-麦/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实现稻田综合种养多元化发展,使稻田高效综合利用,提高稻田效益,保证粮食安全,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能够协同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宜湖北的稻-蟹-麦/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年5月下旬小麦收割,秸秆粉碎还田,耕田后水泡田,插秧;
在插秧后10~15d,在水稻返青分蘖后,加高田面水至3~5cm,投入蟹苗,每天投喂饲料;水稻生长到分蘖盛期,封行后,适时晒田;
在7月下旬,水稻晒田结束后加高田面水位至10~20cm,一直到8月下旬水稻齐穗杨花;此时田面灌溉水位保持在3~5cm,灌溉后自然落干,然后再灌溉,田间保持干干湿湿,勤灌跑马水,灌溉水位在3~5cm,一直保持到 9月中旬开始捕捞螃蟹,螃蟹开始捕捞田间不再灌水,让田间水份自然落干,在螃蟹捕捞结束后排干环沟水;9月下旬~10月下旬之间用无人机播种绿肥;
10月上中旬收割水稻,水稻秸秆粉碎还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未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126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用折叠式防护工装及防坠保护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一体风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