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田虾蟹综合种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102069.6 | 申请日: | 2022-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14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操;徐钢春;李全杰;朱昊俊;聂志娟;曹丽萍;杜金梁;高俊;邵乃麟;庄砚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K61/59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 地址: | 21402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综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虾蟹综合种养方法,涉及水产养殖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稻田空间利用率低、经济价值低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对稻田进行改造,在6月至11月种植水稻,1月至6月养殖小龙虾,6月至次年1月养殖扣蟹,从而减少稻田的闲置时间,避免冬闲田浪费,提高稻田空间利用率和亩产效益,由于小龙虾和河蟹在不同时期生长发育,利用这一特点,在稻田内1月至6月养殖小龙虾,6月至次年1月养殖扣蟹,稻田内6月至11月同时进行水稻种植,从而对稻田充分利用,为从事水产养殖的稻田复垦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为一种稻田虾蟹综合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现有的稻田综合种养中为单养,稻田单养河蟹,如养殖成品河蟹,产出的河蟹品相差,规格小,效益不明显;稻田单养小龙虾,每年2~3月放苗,6~7月捕捞结束,之后为水稻种植和冬闲田阶段,不能有效的利用稻田空间,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虾蟹综合种养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稻田进行改造
创建水产养殖的环境条件,使稻田内能够养殖虾蟹;
步骤2,水稻种植
在适当季节插秧种植水稻;
步骤3,水产养殖
根据稻田当前的状态可同时进行水产的养殖作业,以提高稻田利用率,降低闲置时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1中,稻田的改造包括挖沟筑埂、进排水改造和防逃改造。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挖沟筑埂的具体方法为,根据稻田大小挖“口”字型环沟,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沟深度1m,上口宽约3m,底宽约2m,沟坡面要平整,坡比1:1~1.25;沟外侧田埂高出田面1m,底宽4m,顶宽1.5m,在挖沟加固,加宽,加高田埂时,每加一层泥土后需夯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排水改造,采用的方法是,在稻田对边建进排水口,进水口在田埂上,与进水管或进水渠相连,进水口设置水源过滤装置,排水口设在沟低处,与排水管或排水渠相连,便于水稻田的进水和排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逃改造的方法为,在稻田排水口、外田埂一周设防逃网,防止养殖的虾蟹从排水口逃离造成减产。排水口处的防逃网用60目网片制作;外田埂一周的防逃网用硬质塑料薄膜制作,埋地20cm,露出地面不小于40cm。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2中,在6月中旬于环沟外的水稻田内插秧种植水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发酵复合有机肥,不适用化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3中,水产养殖包括小龙虾养殖和扣蟹养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12月至次年2月栽培伊乐藻以营造养殖环境,伊乐藻的营养丰富,具有鲜、嫩、脆的特点,是虾蟹优良的天然饵料,伊乐藻也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伊乐藻种植前20天需用生石灰清理养殖区,杀灭养殖区的其他动植物,净化养殖区,使伊乐藻和小龙虾能够吸收的营养最大化,在1月至3月期间按10~15只/亩投放抱仔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即可补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扣蟹包括豆蟹,使用网箱培育,网箱内放水花生,并装有增氧设备,网箱内放大眼幼体,培育成一龄蟹后,放养前充分捕捞或杀灭稻田中剩余的小龙虾,并补种水花生,放养豆蟹,10月至12月收获扣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1020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