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气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96924.7 | 申请日: | 2022-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9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撒玉虎;孟凡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56 | 分类号: | C10J3/56;C10J3/72;C10J3/84 |
代理公司: |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7 | 代理人: | 杨宝根 |
地址: | 274900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气化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煤气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煤气化装置,包括若干个第一气化炉、若干个气固分离装置、煤灰收集部分、煤灰进料斗和第二气化炉,若干个气固分离装置分别连接于若干个第一气化炉和第二气化炉上部,气固分离装置底部连接有返料管,返料管下端与煤灰收集部分连接,所述煤灰收集部分与煤灰进料斗的上部连接,煤灰进料斗的侧面设有向下倾斜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下端与第二气化炉连接。通过煤灰收集部分对多台第一气化炉的气固分离装置产生的煤灰进行高效收集,输送至集料斗中,煤灰进料斗使煤灰能够高效的排入到第二气化炉中,提高煤灰的转化效率煤灰进料斗中集合了多个设备的回收煤灰,气液混合装置的利用率高,节能减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气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煤气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煤气生产过程中,常用到流化床气化炉,通过向气化炉中通入固体煤和氧气生产得到粗煤气。粗煤气排出时,常携带大量的煤灰,降低生产率。
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煤灰的浪费,常将气固分离装置分离出的煤灰重新返料到气化炉中继续反应,以提高原料的转化率。为了增加煤灰在返料管内的流通性,在翻料管上连接机械阀,外接吹送气,通过吹送气将煤灰吹送至气化炉内。但是由于机械阀承受飞灰的冲刷力度较大,机械阀的磨损严重,因此导致返料管道的运行时间较短,且吹送气的吹送压力不好控制,若吹送气的压力过小,则不能将飞灰吹送至流化床气化炉内,若吹送气的压力过大,则会导致流化床气化炉内的高压串入气固分离装置内,从而导致气固分离装置失效,进而导致飞灰无法返回气化炉内。此外,由于飞灰的粒径较小,即便返回至流化床气化炉内,也会因粒径较小而很快就被气体带出气化炉,因此在流化床气化炉内停留的时间较短,飞灰的转化效率较低,未得到有效利用。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0380824.4的一种煤气化装置,通过液体供给单元与雾化造粒喷嘴连接,使气固分离装置中分离出的煤灰与液体介质结合,形成煤灰颗粒,以提高煤灰的回收转化效率。
但现有技术中的煤气生产过程中,常用到多台气化炉同时进行生产,在每个气化炉上分别连接上述装置占地面积,操作繁琐,并且造价高;同时,在煤气的生产过程中,及时煤灰量较小,其造粒喷嘴和液体供给单元也是持续工作的,造成较大的能源消耗和浪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煤气化装置,能够对多台气化炉进行连接,对多台气化炉的气固分离装置分离的煤灰进行统一的收集,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和能耗,节能减排。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气化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气化装置,包括若干个第一气化炉、若干个气固分离装置、煤灰收集部分、煤灰进料斗和第二气化炉,若干个气固分离装置分别连接于若干个第一气化炉和第二气化炉上部,气固分离装置底部连接有返料管,返料管下端与煤灰收集部分连接,所述煤灰收集部分与煤灰进料斗的上部连接,所述煤灰进料斗的侧面设有向下倾斜的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下端与第二气化炉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的第一气化炉的下部连接有供煤管和第一供气管,所述第二气化炉的下部连接有第二供气管,所述第一气化炉的上部设有第一排气管,第一排气管另一端与气固分离装置相连,第二气化炉上部设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另一端与气固分离装置相连。
作为优化,所述的煤灰收集部分包括水平设置的管链输送机、煤灰输送管和集料斗,所述管链输送机于若干个第一气化炉相邻设置,返料管远离气固分离装置的一端与管链输送机内部贯通连接,所述管链输送机的下部设有出料口,煤灰输送管水平连接于出料口下侧,所述煤灰输送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料斗上部,所述煤灰输送管内部设有螺旋输送桨,所述螺旋输送桨的其中一端连接有输送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69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