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缩机冷却结构、制冷系统和空调器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90403.0 | 申请日: | 2022-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51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周宇;梁马腾;梁湖;任帅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10 | 分类号: | F25B1/10;F25B31/00;F25B41/34;F25B41/4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涂凤琴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机 冷却 结构 制冷系统 空调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冷却结构、制冷系统和空调器及控制方法,属于压缩机冷却领域;应用于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中,冷却管路为压缩机提供低温冷媒,冷媒对压缩机冷却后通过回气管路回到蒸发器。冷却管路中引射器进口与冷凝器连接,可以从冷凝器处获得冷媒,引射口与蒸发器连接,而出口通过电子膨胀阀与压缩机连接。当机组运行在高压比时,引射器将蒸发器的低压冷媒与蒸发器的高压冷媒进行混合,降低冷媒压力,由于冷煤温度与冷煤压力是成正比变化的,因此能够降低冷媒温度,以保证引射器出口能够向压缩机提供低温的冷媒。这样高压比时,冷却管路的引射器进出口也可以提供低温的冷媒,保障了冷却管路的冷却效果,保证了机组的可靠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冷却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压缩机冷却结构、制冷系统和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制冷系统机组大多采用单压缩机方式,无论是单级压缩还是双级压缩,这种方案在比较适合压比P0(冷凝压力/蒸发压力)比较小的制冷或者制热工况,但随着市场上对于高压比工况需求越来越多,如一些运行高出水温度工况的超高温热泵,单个压缩机的机组很难去满足这种工况需求。因此,双压缩机或多压缩机的多级压缩制冷系统被更多的应用在机组上,以满足市场上的各种制冷制热需求。
大型制冷机组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冷却,热量的汇聚会造成压缩机内部绕组温度升高,严重时会导致压缩机烧毁。目前大多数冷水机组采用冷却方法的是:从冷凝器一侧中取液态冷媒,经过节流,进入压缩机腔内部气化冷却压缩机,再从压缩机腔回到蒸发器。对于常规的冷水机组,这种方法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对于高压缩比的双压缩机制冷系统而言,很难保证压缩机冷却效果。
对于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发热量更大,在高压比工况下,冷凝器冷媒液体温度非常高,常规的压缩机冷却方法无法使压缩机充分冷却,无法保障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缩机冷却结构、制冷系统和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以解决在高压比工况下,冷凝器冷媒液体温度非常高,常规的压缩机冷却方法无法使压缩机充分冷却,无法保障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冷却结构,应用于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中,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中所有压缩机串联连接,包括冷却管路和回气管路;
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引射器和电子膨胀阀;
所述引射器的进口与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的冷凝器连接,引射口与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的蒸发器连接,所述引射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电子膨胀阀分别与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的每个压缩机连接,以为每个压缩机提供液体冷媒;
所述回气管路一端连接压缩机,另一端连接蒸发器,以便将在压缩机气化的冷媒输送到蒸发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引射器的引射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当所述冷凝器处压力与所述蒸发器处压力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磁阀打开;当所述冷凝器处压力与所述蒸发器处压力的差值小于第而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所述电磁阀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一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中的第一引射器的出口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分别与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的每个压缩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便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所在机组的实时功率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二冷却管路,所述第二冷却管路中的第二引射器的出口与所述多压缩机制冷循环回路的每个压缩机之间设置有一个独立电子膨胀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90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