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84922.6 | 申请日: | 202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00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徐红梅;张胤培;张国忠;杨浩;刘章芬;王启超;张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5/12 | 分类号: | A01C15/12;A01C15/00;A01C5/06 |
代理公司: | 郑州华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44 | 代理人: | 徐小磊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送式 水稻 施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开沟器,各开沟器上端对应设置有排肥管,机架上还设置有肥料输送系统,排肥管包括上下设置的大径段和小径段,小径段的下端口构成与开沟器内腔连通的排肥口,肥料输送系统包括肥料输送管,各肥料输送管分别与对应大径段相连,机架上还转动装配有螺旋排肥器,螺旋排肥器竖向布置,螺旋排肥器包括位于小径段内的螺旋输送段,螺旋排肥器还包括连接于螺旋输送段上端的由大径段上侧穿出的传动段,机架上设置有与各螺旋排肥器的传动段传动相连以驱动各螺旋输送段转动的排肥器驱动机构。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肥料容易受潮粘附于排肥口而不能正常吹落至开沟器中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稻侧深施肥的农用机械,尤其涉及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我国南北地区,种植面积达2992万公顷,约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生产过程中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作业环节,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秧苗快速长根、出叶、分蘖,增产丰收,反之不仅会降低肥料的利用率,还会污染水资源。目前施肥方式主要为常规施肥和侧深施肥,常规施肥主要是通过人工或撒肥机将肥料撒施在地表,再通过耕整机械完成肥料与土壤混合,该施肥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肥料撒施不均、肥料易过度使用,导致水稻秧苗吸肥量不一致,水稻长势、高矮、结穗大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还会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环境污染,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壤品质素,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侧深施肥是在插秧期间,将肥料施在距离秧苗根系一侧 3~5cm 和泥土深度 5~8cm 处的侧深位置,该施肥方式可以一次施入基肥、返青肥和分蘖肥,减少施肥次数,降低劳动强度,并且肥料是施在秧苗根系一侧,不仅方便根系吸收养分,而且避免伤根烧苗,由于泥土的覆盖避免肥料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因此,采用肥料深施是一种节约成本、增强施肥功效的施肥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肥料撒施在土壤表面造成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现有的侧深施肥机主要采用气力输送,通过气压将肥料输送至竖向布置的下料管处,下料管的下端口构成排肥口,下料管的下侧设置有开沟器,肥料经过下料管、开沟器落到泥土中。现有这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存在的问题中在于:排肥口处容易受泥水倒灌而导致肥料受潮,受潮的肥料与泥浆混合而粘附在排肥口处,风力无法吹落肥料,导致肥料容易在排肥口堵塞,从而出现施肥不均、连续性差的问题;先用技术中的开沟器,容易受泥水倒灌,导致肥料落入深度不够,影响秧苗生长,降低水稻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肥料容易受潮粘附于排肥口而不能正常吹落至开沟器中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风送式水稻侧深施肥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多个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开沟器,各开沟器上端对应设置有竖向布置的排肥管,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依靠风力输送肥料的肥料输送系统,排肥管包括上下设置的大径段和小径段,小径段的下端口构成与开沟器内腔连通的排肥口,肥料输送系统包括与各排肥管一一对应设置的肥料输送管,各肥料输送管分别与对应大径段的侧壁相连,机架上还转动装配有与各排肥管一一对应布置的螺旋排肥器,螺旋排肥器竖向布置,螺旋排肥器包括位于小径段内的螺旋输送段,螺旋排肥器还包括连接于螺旋输送段上端的由大径段上侧穿出的传动段,机架上设置有与各螺旋排肥器的传动段传动相连以驱动各螺旋输送段转动的排肥器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机架上设置有与各排肥管一一对应设置的肥料箱,各肥料箱分别位于对应排肥管的前侧,各肥料箱通过混肥管与对应肥料输送管相连,混肥管为具有进肥口、出肥口和进风口的三通管,进肥口竖向布置,进风口和出肥口横向布置,进肥口的上端与肥料箱相连,出肥口与对应肥料输送管的前端相连。
进一步的,进风口与出肥口之间通过前大后小的锥形过渡管相连,锥形过渡管的锥角为40°~60°,进肥口位于锥形过渡管的后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84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