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1077324.6 | 申请日: | 202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53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西玉;马建锋;郭北洋;朱方;彭明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7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蒋华 |
地址: | 2131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废水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内部具有空腔体的桶体、用于输送氯气的输入管和圆筒,所述桶体上分别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圆筒上设置有贯穿内外周壁的通孔,所述圆筒设置在桶体的空腔体内,所述空腔体和圆筒之间分别设置有相互隔开的活性炭层和亚硫酸钙层,并且将空腔体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活性炭层内设置有第一电极,使用时,通过电解在设备内部形成酸碱环境,分别与氯气反应生成氧化能力更强的物质次氯酸根和硫酸根自由基,并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效果比直接用氯气对有机物的降解更彻底,效率更高,同时方法控制简单,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电压来控制产生自由基的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氧化还原法处理污水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对污水中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投加氧化剂和还原剂后,由于电子的迁移而发生氧化和还原作用形成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空气中的氧、纯氧、漂白粉、臭氧、氯气等,氧化法多用于处理含氰含酚废水。常用的还原剂则有铁屑、硫酸亚铁、亚硫酸氢钠等,还原法多用于处理含铬、含汞废水。
其中常用的氧化剂氯气主要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和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主要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较慢导致氯气逸出而产生刺激性气味;正因为氯气和水反应速度较小,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氯气处理工艺中氯气用量大,导致运行处理费用高,控制难度大,操作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在废水处理中生成活性物质比较慢而导致氯气应用率不高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内部具有空腔体的桶体、用于输送氯气的输入管和圆筒,所述桶体上分别设置有进口和出口,所述圆筒上设置有贯穿内外周壁的通孔,所述圆筒设置在桶体的空腔体内,所述空腔体和圆筒之间分别设置有相互隔开的活性炭层和亚硫酸钙层,并且将空腔体分隔成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活性炭层内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接为负极,所述亚硫酸钙层内设置有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正极,所述输入管的输入端设置在下腔体内,所述进口与下腔体连通,所述上腔体内设置有碳酸钙填料层,所述碳酸钙填料层将上腔体分隔成上下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出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空腔体内位于活性炭层和亚硫酸钙层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第一筛板。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活性炭层和亚硫酸钙层之间设置有隔板相互隔开,所述隔板位于两个第一筛板之间。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板的材质为绝缘材质。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下腔体内设置有用于将废水导流至活性炭层和亚硫酸钙层的导流机构。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圆锥,所述圆锥倒置于圆筒上。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圆锥的锥底直径和圆筒直径相等。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输入管位于圆锥下方。
优选地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腔体位于碳酸钙填料层下方设置有第二筛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在使用时,通过电解在设备内部形成酸碱环境,分别与氯气反应生成氧化能力更强的物质次氯酸根和硫酸根自由基,并对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效果比直接用氯气对有机物的降解更彻底,效率更高,同时方法控制简单,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电压来控制产生自由基的量,以适应不同污染程度的废水处理,运行费用低,氯气用量少,比传统氯气处理工艺用量要少一半,避免了现有使用过程中氯气处理工艺中氯气用量大,导致运行处理费用高,控制难度大,操作危险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73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