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推荐系统的恶意注入攻击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74642.7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22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海;孙钦东;刘雁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21/55 | 分类号: | G06F21/55;G06F21/56;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广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6117 | 代理人: | 张军艳 |
地址: | 610299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推荐 系统 恶意 注入 攻击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推荐系统的恶意注入攻击检测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评分数据和物品的原始协同访问数据,基于评分数据得到用户‑物品二部图,基于原始协同访问数据得到协同访问关联图;分别对用户‑物品二部图和协同访问关联图进行分解,得到低维度映射矩阵;基于低维度映射矩阵分别计算用户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通过设定相似度经验阈值,获得密集行为关联图;依据密集行为关联图,采用条件随机场的多阶势特性对行为边界进行平滑表示,并采用条件随机场的标签最大化后验概率估计计算最优预测标签值,识别恶意注入节点。本发明对于多类型评分注入攻击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特别是在攻击力度较小的情况下,检测率达到最优,误报率均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系统入侵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推荐系统的恶意注入攻击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虚拟市场对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呼唤与日俱增。然而,推荐系统的开放性和自身的脆弱性为攻击者提供了可趁之机,攻击者利用推荐的机理精心设计恶意历史数据,最终影响或控制推荐结果。用户历史交易信息的防泄漏与保密已成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传统的信息保密通过防泄漏技术提供访问限制,实际情况下,简单的技术层约束处理难以应对攻击行为多变的复杂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推荐系统的恶意注入攻击检测方法,能够解决在密集访问行为与评分行为的混合环境下识别恶意注入攻击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推荐系统的恶意注入攻击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评分数据和物品的原始协同访问数据,基于所述评分数据得到用户-物品二部图,基于所述原始协同访问数据得到协同访问关联图;
分别对所述用户-物品二部图和所述协同访问关联图进行分解,得到低维度映射矩阵;基于所述低维度映射矩阵分别计算用户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通过设定相似度经验阈值,获得密集行为关联图;
依据所述密集行为关联图,采用条件随机场的多阶势特性对行为边界进行平滑表示,并采用条件随机场的标签最大化后验概率估计计算最优预测标签值,识别恶意注入节点。
优选地,得到所述用户-物品二部图,包括:
将所述用户的评分数据Dr转换成用户-物品二部图G=(U,I,E,W),其中U、I、E、W分别代表用户节点集合、物品节点集合、边集合和边的权重集合;基于所述用户-物品二部图计算每个用户的活跃度和物品的流行度,分别设定经验的活跃度阈值和流行度阈值,并对干扰用户和物品进行过滤,获得第一用户-物品二部图G′;其中,所述用户的活跃度包括用户评价过物品的数量,所述物品的流行度为评价过所述物品的用户数量。
优选地,得到所述协同访问关联图包括:
将所述物品的原始协同访问数据转换成物品-物品关联图Gv=(I,E,W),其中,I、E、W分别代表物品节点集合、边集合和边的权重集合;基于所述物品-物品关联图计算每个物品节点的固有流行度和节点活跃度,分别设定经验的节点流行度阈值和活跃度阈值,过滤干扰物品节点,获得第一物品-物品关联图G′v;其中所述固有流行度为评价过该物品的用户数量,所述节点活跃度为基于关联图Gv的节点入度。
优选地,得到所述低维度映射矩阵包括:
将用户-物品二部图G′和物品-物品关联图G′v分别转换成共生矩阵M和共生矩阵Mv,通过网络嵌入技术分别对所述共生矩阵M和所述共生矩阵Mv进行分解,得到低维度映射矩阵Rd和低维度映射矩阵R′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未经四川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46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程验收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线数据采集棒的维护方法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