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微流控荧光检测的快检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63155.0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4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苏;李浩;李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微流控 荧光 检测 平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荧光检测的快检平台,由样品检测区和数据处理区组成,其中样品检测区的装置外壳(1)内通过隔板分成下层进样区和上层检测区,其中下层进样区设有微流泵(2)和注射器(3),注射器(3)固定于微流泵(2)上;上层检测区设有残液回收装置(5)、三维移动平台(6)、漫反射荧光探头(7)和微流控芯片(4),微流控芯片(4)固定于三维移动平台(6)的固定表面上,漫反射荧光探头(7)固定于三维移动平台(6)的移动端上,分别通过硅胶软管将注射器(3)与微流控芯片(4)和残液回收装置(5)顺次连接;数据处理区由激发光源(9)、荧光检测器(10)和笔记本电脑(11)组成;荧光检测器(10)与笔记本电脑(11)通过数据线连接,进行数据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微流控荧光检测的快检平台,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微流控装置使样品待测液与荧光响应物质结合,通过对荧光变化的检测达到对待测物快速检测的快件平台。
背景技术
近年来,微流控芯片被广泛关注的,包含许多关于在生物医学、临床和环境分析领域使用微流控分析系统的研究。微流控芯片所需进样量很小,可以减少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降低检测成本。且在利用微尺度下放大的表面力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物质混合和反应效率,从而实现快速响应与检测。而荧光光谱技术是对辐射能激发出的辐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光电检测技术,特别是在物质种类检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与荧光探针结合,已应用于包括生物、药物和药理学在内的诸多领域,也是许多化学和生物学家的一个研究主题。该检测方法展示出许多优势,例如:简单、低成本、高选择性、易适应于自动分析、能用于时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号输出模式。综上,开发了主要由集成的微流控反应芯片和光纤光谱仪检测系统组成的快检平台,与传统的宏观分析平台相比,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更低的样本量、更大的便携性和更小的试剂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开发一种用于微流控荧光检测的快检平台。通过三维移动平台,将微流控芯片系统与光纤光谱荧光检测系统相结合,实现一种低成本、简单快捷、多通道高通量的检测。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微流控荧光检测的快检平台,其特征在于由样品检测区和数据处理区组成;其中样品检测区由装置外壳1、微流泵2、注射器3、微流控芯片4、残液回收装置5、三维移动平台6和漫反射荧光探头7组成;装置外壳1内通过隔板分成下层进样区和上层检测区,其中下层进样区设有微流泵2和注射器3,注射器3固定于微流泵2上;上层检测区设有残液回收装置5、三维移动平台6、漫反射荧光探头7和微流控芯片4,微流控芯片4固定于三维移动平台6的固定表面上,漫反射荧光探头7固定于三维移动平台6的移动端上,并分别通过硅胶软管将注射器3与微流控芯片4和残液回收装置5顺次连接;数据处理区由激发光源9、荧光检测器10和笔记本电脑11组成;漫反射荧光探头7通过Y型光纤8分别和激发光源9和荧光检测器10连接,荧光检测器10与笔记本电脑11通过数据线连接,进行数据处理。
优选装置外壳1的右侧和隔板上均设有开孔,使硅胶软管和Y型光纤8穿过。
优选所述的微流控芯片4为单一相蛇形通道芯片,蛇形管上设有6-9条支路,连接圆形检测室;微流控芯片的结构俯视图如图2所示:入口管直径d1=0.8±0.2mm,蛇形管直径d2=1.6±0.4mm,圆形检测室孔直径d3=4±0.5mm,圆孔的间隔距离d4=4±0.5mm,长方形缓冲池宽d5=5±1mm,长d6=10±1mm。
微流控芯片4圆形检测室中装有荧光响应物质,通过荧光变化对样品待测液中的物质进行检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的快检平台对荧光物质响应物的检测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631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子发动机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同步驱动俯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