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金属环粘接结构的超声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36290.6 | 申请日: | 2022-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41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 发明(设计)人: | 梅辉;高晓进;梁成瑜;付亮;罗永健;成来飞;张立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8;G01N29/2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凯多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90 | 代理人: | 王鲜凯 |
| 地址: | 71007***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复合材料 天线罩 金属环 结构 超声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金属环粘接结构的超声检测方法,对未粘接金属环前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用干耦合超声穿透C扫检测法进行检测,排除粘接区域有可检缺陷的复合材料天线罩;对未粘接前的金属环用喷水穿透超声C扫检测法进行检测,排除有可检缺陷的金属环;采用3个超声探头干耦合方式从复合材料一侧对粘接质量进行检测,A探头和B探头发射的超声信号入射至复合材料,经过粘接层达到金属环后,在金属内沿周向传播,并分别被探头B和探头A接收,根据叠加信号的幅值对粘接质量进行判断。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解决了现有超声检测方法无法有效检测出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金属环粘接结构内部缺陷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无损检测领域以及粘接结构的超声检测方法,涉及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金属环粘接结构的超声检测方法,特别是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小厚度金属环粘接结构的超声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已开始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小厚度金属环粘接结构来代替树脂基复合材料天线罩,该结构可大幅度提高天线罩的使用温度和飞行速度。但是,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遭受高温、高速气流的冲刷,粘接质量不好时会导致天线罩从金属环上脱落,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对其质量进行检测。
上述天线罩结构中,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外侧,厚度为1mm~7mm,金属环在内侧,厚度1mm~3mm,复合材料与金属环之间采用耐高温胶层进行粘接。由于该结构为新型结构,具有复合材料和胶层信号衰减大、复合材料不能接触液体、金属层薄、只能从外侧检测的特点,国内外鲜有该类结构的无损检测案例。
经查阅,发现相关的专利和论文很少。其中,专利CN108872380A《多层粘接构件缺陷检测方法》,阐述了陶瓷/橡胶/金属多层粘接筒形构件粘接缺陷的超声检测方法,但检测时需要将超声探头从金属侧进行检测,无法满足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只能从复合材料一侧(外侧)检测的要求;且检测时需使用液体耦合剂,无法满足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不能接触液体的要求。专利CN201210551733.5《一种涂层钢板与橡胶粘接质量的超声波检测方法》,阐述了钢板与橡胶粘接质量的检测方法,检测时也需将超声探头从钢板侧进行检测,无法满足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只能从复合材料一侧(外侧)检测的要求;而且只能检测金属与橡胶的粘接面,没有阐述如何检测复合材料和橡胶的粘接面;此外,检测时需使用液体耦合剂,无法满足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不能接触液体的要求。专利CN 110749651 B《非金属与金属粘接质量的干耦合板波检测方法及装置》,阐述了非金属与金属粘接质量的干耦合板波检测方法,没有阐述非金属内部和金属内部缺陷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陶瓷基复合材料天线罩与金属环粘接结构中复合材料天线罩内部和金属环内部缺陷的检测;检测方法适合厚度大于8mm金属的情况,难以适用天线罩中厚度为1mm~3mm的金属环的情况;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平板件,无法检测截面为圆形的天线罩;检测时干耦合压力没有实时监控和反馈,难以保证稳定的超声干耦合效果,难以对天线罩脱粘缺陷进行高准确性、高可靠性检测;只能检测出构件中Φ10mm及以上的脱粘缺陷,检测灵敏度无法达到5mm*5mm脱粘缺陷的要求。《无损探伤》期刊
目前,超声检测是复合材料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但是,采用常规的超声检测方法对上述结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时,由于上述结构的特殊性会存在以下问题:超声信号难以穿透复合材料层和胶层、超声信号难以分辨粘接界面、复合材料表面不允许接触液体超声信号难以正常耦合、只能从复合材料一侧检测脱粘缺陷、要求检测灵敏度高等。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362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