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在审
| 申请号: | 202211035504.8 | 申请日: | 2022-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85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洋 |
| 主分类号: | H01B7/32 | 分类号: | H01B7/32;H01B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200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力点 转移 电缆 | ||
1.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包括电缆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本体(1)外端开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插设有多个荧光预警条(2),多个所述荧光预警条(2)相互不接触,且相邻两个所述荧光预警条(2)之间的空隙内均浇筑有热熔控位层(21),所述荧光预警条(2)外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橡胶条(5),所述荧光预警条(2)靠近开口槽底部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相互挤压接触的触点随移球(3),所述触点随移球(3)外端与荧光预警条(2)内壁之间填充有浅色吸液层(4),相邻两个所述触点随移球(3)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预漏液条(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预警条(2)为弹性透明结构,所述浅色吸液层(4)为浅色吸水性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橡胶条(5)之间的夹角小于开口槽的开口角度,且二者之间的角度差不超过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随移球(3)包括后触球壳(32)以及两个固定镶嵌在后触球壳(32)外端的两个微缩先触层(33),两个所述微缩先触层(33)的中部分别与相邻的触点随移球(3)挤压接触,所述触点随移球(3)内填充有荧光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触球壳(32)为硬质结构,所述微缩先触层(33)为弹性结构,且微缩先触层(33)的厚度不小于后触球壳(32)厚度的1.5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漏液条(31)包括外护出液层(311)以及位于外护出液层(311)内的两个相互穿绕的互绕条(312),所述互绕条(312)与触点随移球(3)相互连通,且互绕条(312)内同样填充有荧光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出液层(311)为弹性材料制成,且外护出液层(311)上开凿有多个漏液孔。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互绕条(312)为柔性密封结构,且互绕条(312)处于松弛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互绕条(312)外端连接有预撕裂层(313),所述预撕裂层(313)与互绕条(312)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受力点自转移的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撕裂层(313)为弹性密封结构,且预撕裂层(313)端部为双层结构,所述互绕条(312)端部位于预撕裂层(313)的双层结构内,且双层结构的两个内壁分别与互绕条(312)内外表面粘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洋,未经高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3550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