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33982.5 | 申请日: | 2022-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13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乐;王磊;郝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沧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28 | 分类号: | H02J3/28;H02J15/00;H02N11/00;H02J3/38;F04B17/03;F04B23/02;F04F13/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王振珍 |
地址: | 061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网 调控 用储能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所述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包括蓄水箱、收缩水囊、水泵和切换组件;蓄水箱密封设置,蓄水箱内设有导热隔板,将蓄水箱在上下方向上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对应的蓄水箱外侧设有吸热层,上腔体和下腔体内均充有气体,导热隔板上设有若干半导体制冷片;收缩水囊包括设在上腔体内的上水囊和设在下腔体内的下水囊,上水囊和下水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在蓄水箱外,上水囊和下水囊充水后分别与导热隔板的两侧抵接并导热连接;水泵用来向上水囊和下水囊内注水;切换组件电力输入端与若干半导体制冷片电性连接,电力输出端分别与水泵和电网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网调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其中,变电、输电和配电称为电网。电力系统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电厂辅助生产系统等)转化成电能,再经输、变电系统及配电系统将电能供应到各负荷中心,通过各种设备再转换成动力、热、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为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数处于不同地区,也无法大量储存,故其生产、输送、分配和y用电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并在同一地域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用电量平衡。因此,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就制约了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据此,电力系统要实现其功能,就需要在宏观上对电力系统加以调控,确保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
而储能单元是电网调控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主要作用是在负荷低谷时对电网中的电能加以存储,并在负荷峰谷时,将存储的电能释放出来,进而实现“移峰填谷”。
目前,常用的一种储能单元是在负荷低谷时,利用电网中电能驱动水泵将低位的水抽向位于高位的蓄水池,以将电网中电能转化为水的重力势能,并加以存储;在负荷峰谷时,将蓄水池的水接入水力发电机组中,将水的重力势能再次转化为电能,然后并入电网。
但是,当蓄水池与水力发电机组的高度落差一定时,蓄水池的能量密度一定,想要存储更多的电能,就需要建造更大的蓄水池,导致占地面积大、选址困难,浪费空间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能量密度更大的储能装置,以减小储能装置的占地面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网调控用储能装置,包括:
蓄水箱,密封设置,所述蓄水箱内设有导热隔板,将所述蓄水箱在上下方向上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对应的所述蓄水箱外侧设有吸热层,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内均充有气体,所述导热隔板上设有若干半导体制冷片;
收缩水囊,包括设在所述上腔体内的上水囊和设在所述下腔体内的下水囊,所述上水囊和所述下水囊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在所述蓄水箱外,所述上水囊和所述下水囊充水后分别与所述导热隔板的两侧抵接并导热连接;
水泵,用来向所述上水囊和所述下水囊内注水;
切换组件,电力输入端与若干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性连接,电力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水泵和电网电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腔体对应的所述蓄水箱外侧设有若干散热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干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相串联,串联后的若干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与所述切换组件的电力输入端连接,所述切换组件控制若干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与所述水泵或者电网电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水囊和所述下水囊共用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并在所述上水囊和所述下水囊的进水口安装有第一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沧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沧州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339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