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炭生产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23305.5 | 申请日: | 2022-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55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辉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9/00;F28G1/08;F23J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4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炭 生产 煤气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炭生产煤气余热回收装置,涉及焦炭生产回收技术领域,包括余热回收厢、锅炉箱、换热箱和排烟箱,所述余热回收厢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锅炉箱,所述锅炉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燃料管。本发明通过烟气经过换热箱的内部传热后,烟气流向排烟箱的内部,再由通烟孔和排烟管相互配合,进行排出烟气的功能,长时间的排烟时排烟箱内壁上容易粘连烟灰,且通烟孔内部烟灰堆积过多,影响装置便捷排烟的功能,然后由控制面板电力驱动移动板在滑柱外侧进行滑动,使得通烟板配合移动滑轨在排烟箱内部滑动,使得通烟孔移动插接在清理柱的外侧,解决了排烟机构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烟灰堵塞的问题,有利于装置便捷移动清理,达到防堵塞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焦炭生产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炭生产煤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焦炉煤气又称焦炉气,由于可燃成分多,属于高热值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制成炼的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过高温干馏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属于炼焦工业的副产品,是一种混合物,荒煤气是指含尘煤气,生产过程中焦炉内的加热过程产生大量的荒煤气,大量荒煤气具有可观的显热,焦炉中焦炭的主要生产工艺是以煤作为原料,在隔绝空切的条件下,将煤加热到950摄氏度至1050摄氏度,再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高温干馏工艺,最终得到焦炭,同时,生产获得的焦炭以及生产中得到的废烟气内都存有大量的显热,焦炭生产系统中的焦炭炉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极高的煤气,而这些煤气的热量以往一直被企业所忽视,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我国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开始重视对煤气余热的回收,并通过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而煤气的余热回收利用也为企业增效提供了重要的创收途径。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提出了公开号:CN216668374U,该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焦炭生产的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焦炭生产回收技术领域,包括余热回收箱体,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一侧壁分别连接有加水管道和排水管道,所述加水管道位于排水管道的正上方,所述加水管道和排水管道的内部均装配有控制阀门,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内部装配有流动机构;本发明设置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限位螺栓,使余热回收箱盖与余热回收箱体间具有可拆装的功能,同时流动机构与余热回收箱盖连接且不与余热回收箱体连接,因此在余热回收箱盖被打开的过程中,流动机构可随余热回收箱盖被取出,方便对流动机构进行定期的维护或检修,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装置拆卸功能较差,无法便捷拆卸,导致后期维护拆卸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造成人工劳动力增加的问题;
2、装置在煤气余热回收时,排烟机构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烟灰堵塞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焦炭生产煤气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焦炭生产煤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厢、锅炉箱、换热箱和排烟箱,所述余热回收厢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锅炉箱,所述锅炉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燃料管,所述锅炉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换热箱,所述换热箱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排烟箱,所述余热回收厢左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余热回收厢的正面活动安装有拆卸板。
所述换热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换热板。
所述排烟箱的一端开设有连接管口,所述连接管口的侧面固定连接在换热箱的一端,所述连接管口的另一端活动安装有通烟板,所述通烟板的内部开设有通烟孔。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架的顶部设置有保温板,所述保温板的两侧设置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加固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架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在保温板的底部,所述安装槽内壁的一侧开设有活动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辉,未经陈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233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