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中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210984085.6 申请日: 2022-08-17
公开(公告)号: CN115326968B 公开(公告)日: 2023-07-18
发明(设计)人: 朱荫;严寒;林智;戴伟东;郭丽;吕海鹏;张悦;谭俊峰;彭群华;施江;周梦雪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1N30/02 分类号: G01N30/02;G01N30/04;G01N30/06;G01N30/72;G01N30/88;G01N30/86
代理公司: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代理人: 沈渊琪
地址: 310008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茶叶 中芳樟醇 樱草 糖苷 映异构体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一种茶叶中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属于茶叶检测分析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配制芳樟醇樱草糖苷混合消旋体标准品溶液;对芳樟醇樱草糖苷标准品溶液进行手性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定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定性参数,绘制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标准工作曲线;采用同样的条件对茶汤中的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进行手性UPLC‑QQQ‑MS分析;参照标准品中的定性参数及标准工作曲线,计算出茶叶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含量。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实现对茶叶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精确定性定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检测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中芳樟醇樱草糖苷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芳樟醇是一种重要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茶叶、水果、植物、咖啡、香料等食品或生命体中均存在,对食品或植物的风味品质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中的芳樟醇主要以游离态和糖苷键合态两种形式存在,游离态的芳樟醇具有清新馥郁的迷人花香,气味阈值低(4-10ng/mL),挥发性强,可被人体嗅觉系统直接感知,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糖苷键合态的芳樟醇不具有挥发性,无色无味,在茶鲜叶和成品茶中均有所分布,可在酶、热、光照、辐射、化学法等方式下分解,从而释放出芳樟醇配基,同样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糖苷键合态芳樟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潜香物质,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在特定条件下能够释放香气成分,可以达到缓释香气的效果,因此在香精香料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茶叶中能检测到的键合态芳樟醇以芳樟醇樱草糖苷及芳樟醇葡萄糖苷最为多见,其中芳樟醇樱草糖苷的含量远高于芳樟醇葡萄糖苷。

无论是糖苷键合态或游离态芳樟醇,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它们均为手性物质,具有旋光性,形成了空间结构上两两镜面对称的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间具有相同的平面结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折射率,酸性,密度等)、热力学性质(如自由能,焓、熵等)和化学性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有研究表明,芳樟醇对映异构体在风味特征、生理活性等方面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且不同来源(产地、品种、加工工艺)的食品或植物间的芳樟醇对映异构体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才引起了研究者们的一些关注。然而,正是由于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在理化性质上具有高度相似性,通常仅在手性环境(手性固定相、流动相等)中方可实现对映异构体分离及检测,且不同手性环境与对映异构体的作用力也不尽相同,需要针对化合物的结构特性进行广谱性筛选。然而市面上流通的手性色谱柱型号众多,所含固定相繁多复杂,高达上百种,且售价也较为昂贵(平均1万元/根),往往给手性化合物的色谱分离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技术挑战。

目前,游离态的芳樟醇对映异构体已被成功分离,并在食品领域被广泛研究。相反地,糖苷键合态芳樟醇的对映异构体在茶叶乃至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均罕有相关研究报道,究其原因,一方面糖苷的提取难度较大,往往需要复杂的提取分离过程(溶剂提取、柱分离、液液萃取等);另一方面,由于化学结构中缺少共轭基团,芳樟醇樱草糖苷的紫外吸收弱,在常规液相色谱中无法出峰,因此在常规检测分析上已存在较大难度,而更深层次的对映异构体分离则是需要更多的技术含量,因此更具有挑战性。

早期的研究往往利用糖苷的酸解或酶解反应特性,通过制造酸性环境、外源添加茶鲜叶粗酶(丙酮粉)等方式使其释放出苷元,继而通过GC-MS手段测定苷元结构,利用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盒测定糖基结构,从而获得糖苷化合物的整体结构信息及含量情况。该方法也与手性色谱技术结合,用于部分植物或茶叶中糖苷前体对映异构体的“曲线”分析,利用其苷元在手性GC-MS中的表征信息推导出该结构糖苷的绝对构型。然而,由于在酸性或部分酶解条件下,芳樟醇樱草糖苷易发生重排反应,从而导致结构信息的误判,且糖苷的前处理复杂,检测时间长也是造成实验误差的重要因素,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840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